各位好, 今天咱们来说一说求职过程中,为什么年轻人越来越热衷于反向背调。
背调就是“背景调查”的简称
在求职过程中,“背调”是一个十分常见的环节。一般发生在面试流程的尾声,用人单位通过咨询求职者的毕业院校、前公司和其他相关人士,对求职者的背景资料进行真实性核查。然而,如今的大学生们,给传统意义上的背调来了个“反攻”。他们不仅不迷恋大厂的光环、敢于对加班“说不”,大学生们调查的内容包括且不限于薪酬水平、加班情况、酒桌文化等等。
请你谈谈对此的看法
求职者入职先贷款,深陷套路贷;大学生求职误入传销组织;求职平台遍布虚假信息,这样的消息常见报端,求职时多加小心,提前了解,似乎并没有错。
全面地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其实是为了减少“掉坑”“踩雷”概率,尽可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彰显出大学生理性择业的理念,有助于人才市场进一步完善和成熟。
再加上,目前各大高校都开展职业辅导课,这让同学们慢慢明白找工作这件事情很重要。也让他们进行了一次自我反思、自我探索,让个人特质和岗位需求进行匹配。
年轻人清楚的知道自己不是‘求工作’,而是‘找工作’。”“反向背调”不仅应该是流行的,而且是必要的。在“反向背调”的操作中,可以让自己对即将上任的工作岗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自己对于职业生涯的发展、人生道路的规划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提前对应聘企业或单位的背景调查可以规避很多风险,让自己宝贵的青春不至于浪费在盲目选择上。
不过年轻人也应该明白真的有所谓“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吗?真的有毫无槽点和“黑历史”的公司吗?真的有十全十美的雇主吗?
有些求职者其实还没有做好自身分析和对外的理性认知,比较主观地去看一些网上的信息和评价,比如网络上“人均年薪百万”,搜什么企业和岗位都有人劝退等言论。在反向背调的过程中,也是要秉承‘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样的观点,不单纯以加不加班、年薪多少来衡量一个岗位。
求职者也要知道,就业从来是一个适应、磨合的过程,这其中有坚持也有妥协,有退却也有成长。正是一路的打怪升级,从进退失据到游刃有余。
反向背调,所传递的,无疑是一份审慎的求职态度,想着找一份合适的工作、干得更久更舒心一些。很多时候,对于未知的恐惧,牵绊着职场打拼的脚步。要如何平衡好慎重与勇气,能不能区分好风险和挑战,终究还是得各凭本事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