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帮片是好莱坞一个十分重要的电影类型。从早期的强盗片开始, 黑帮片沉浮八十年, 几度高潮, 几度式微, 被认为是美国电影史上最富有美国社会特征的影片样式。因为不能忍受强盗和黑帮分子在银幕上赚足人们的掌声和泪水, 黑帮片曾几度引起美国政府和司法部门的不满, 这一电影类型曾一度消失过。下面,我们梳理了高峰阶段出现的几部经典影片给喜欢黑帮片的同学。
九部黑帮片
《疤面人》 (1932年/导演:霍华德·霍克斯) :黑帮电影的开山之作
《疤面人》可以说是黑帮犯罪题材电影的开山之作, 奥斯卡影帝保罗·穆尼扮演的疤面人托尼脸上的那道伤疤, 已成为“强盗”们标准的行头。该片与1930年的《小恺撒》和1931年的《人民公敌》共同奠定了黑帮片的类型体系和风格。
《小恺撒》、《疤面人》都以30年代芝加哥黑道大哥艾尔·卡邦为原型,很多情节都是根据当时芝加哥南北两帮的真实冲突改编而成。《疤面人》具有黑帮片创作的经典意义, 采用戏外戏手段第一次真实地描写了血腥暴力。影片中的黑帮人物身上都具无可比拟的“性格的魅力”, 他们是追求“荣誉”的硬汉, 有魔性也有“人性”。
《疤面人》开始表现出早期好莱坞强盗片向更加类型化和情节化方向的发展, 影响了几乎此后的所有此类型影片, 包括1983年布赖恩·德·帕尔马翻版的《疤面煞星》, 疤面人毫不走样地保留了《疤面人》中托尼脸上的那道伤疤。
《教父》 (1972年/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家族式黑帮教父
上个世纪60年代的美国电影兴起了以《邦妮和克莱德》、《毕业生》等为代表的新好莱坞电影运动, 力图打破传统类型影片的旧程式。而1972年的《教父》及其后的《教父》系列则是回归电影传统的标志, 同时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内涵和现代品质。
《教父》所描绘的黑帮片发生在五六十年代逐渐取代了美国本土帮派势力的意大利黑手党时期。该片一改过去黑帮片只强调枭雄个人魅力的人物谱系, 强盗形象从早期描写个人犯罪的孤立的无政府式的个人“英雄”, 转到表现黑手党家族式集团犯罪。柯里昂家族三代教父的形象是在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中逐渐出现的一个形象谱系。影片把麦克置于家族与社会的一系列关系中深刻地诠释了社会和制度的罪恶、权力与罪恶的关系。影片中, 麦克的暴力、残忍、阴险只是符合游戏规则的行为, 当美国宪法中所许诺的自由、秩序、公正的美国梦破灭, 银幕上的黑手党以自己的方式担当起了诠释、履行正义、自由、秩序的责任。
《教父》其实就是30年代的强盗片, 它所表现的暴力、血腥、金钱、权力均取材于黑帮内部的生活。但本片比早期的强盗片具有更丰富、宽阔的表现面, 以及更加复杂的人性展示。《教父》及1974年的《教父续集》为黑帮片争得了第一枚奥斯卡的最佳影片金像奖, 而且也为这一类型的影片开创了新的家族史诗式黑帮片模式, 黑帮片的第二个高潮到来。
《美国往事》 (1984年/导演:赛尔乔·莱翁内) :梦幻和真实的混合
细腻质感的影调、华丽流畅的剪辑以及忧郁感伤的排箫音乐, 都使得《美国往事》不像是一部描写犯罪的电影, 而像是充满感伤地缅怀30年代美国生活。它华美、优雅但又血腥, 充满背叛、欲望、痛苦。
《美国往事》虽然拍摄于七八十年代, 但故事的背景却同于早期的经典强盗片——禁酒时期。1919年美国禁酒法的实施促使了美国有组织犯罪的成长壮大。《美国往事》的主人公面条和他的伙伴就是靠替别人成功地偷运私酒而赚得了第一桶金。
《美国往事》继承了早期的强盗黑帮片取材于报纸新闻或真人真事的传统, 根据监狱犯人所写的回忆录改编而成, 导演赛尔乔·莱翁内请了五位意大利著名作家给他改编剧本, 影片相当精准地体现了他对美国的想象。赛尔乔·莱翁内是意大利人, 但他一直都在用好莱坞的类型片模式去拍反映充满矛盾和诗意的美国历史和现代生活的影片。他精熟地使用类型模式但又有自己独特的烙印, 并以研究和批判的姿态引发对美国社会弊端的思考和探源。
《低俗小说》 (1994年/导演:昆汀·塔伦蒂诺) :反类型的黑帮片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 美国反黑帮旧模式的超类型片出现。影坛新秀昆汀·塔伦蒂诺制作的此类电影被认为有后现代的特性:没有了权威的叙事与精英的反思, 整部影片充满着颠覆、怪异、另类、拼贴、组合。强盗片、动作片、黑色电影、喜剧等类型杂糅和多种风格的混用, 真实而又风格化。
昆汀的代表性作品《低俗小说》彻底颠覆了黑帮类型片, 人物身份与行为错置, 在暴力的掩盖下,影片用解构手法探讨了偶发事件对人命运的改变。《低俗小说》中的人物大都是黑社会的小头目、黑帮老大的老婆、吞黑钱的拳击手、同性恋色情狂, 塔伦蒂诺瓦解了好莱坞经典黑帮片的个人英雄主义, 黑帮分子的行为以及暴力场面等变得荒谬且具有黑色幽默的特点, 到处充斥着琐事与笑话。比如朱尔斯蓬松爆炸的卷发、蜜娅的紧身衬衫和喇叭裤以及乡村疯狂的音乐, 都散发着七十年代的味道。昆汀还喜欢用大段大段的对白来构架场景, 有关快餐、啤酒、妆饰、就业、社会分工、毒品等的谈话, 加上无处不在的俚语和脏话, 构成了一种悖论的感觉, 刻满了昆式烙印。
《纽约黑帮》 (2002年/导演:马丁·西科塞斯)
《纽约黑帮》的背景是纽约的小意大利区。纽约市的“小意大利区”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是马丁·西科塞斯所谓的“穷街陋巷”, 因为两次大战和全球经济崩溃, 纽约成为移民大量进入的第一站。这些移民生活障碍重重, 很多人开始犯罪生涯, 各种族帮派之间争斗激烈, 他们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黑帮。自烧碳党人到西西里黑手党, 意大利黑手党用自己的一整套的组织方式和行为规则来解决问题。
《教父》和《纽约黑帮》都以纽约小意大利区这一特殊区域为背景。西科塞斯说:“选择纽约作为历史背景是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代表美国。”西科塞斯是真正研究小意大利区的导演, 他的摄影机深入到那些意大利移民地下社会的本质世界。所以, 有人称西科塞斯为“电影社会学家”, 西科塞斯说:“这部电影不探讨暴力, 而是一些别的问题, 包括什么是美国?移民算不算美国人?以及作为美国人如何去接受一波又一波的移民潮?”西科塞斯的暴力不再像科波拉那样具有悲剧的命运感, 而是“非常丑陋”。科波拉在《教父》里解剖的是权力的结构, 西科塞斯在他的电影里展现的是黑社会的生存状态。
《爱尔兰人》(2019年/ 导演: 马丁·斯科塞斯)斯科塞斯写给黑帮片的一曲挽歌
影片上映后,因其区别于商业快餐电影的独特艺术性,引发巨大反响。
《爱尔兰人》讲述了一个黑帮从鼎盛到衰亡的漫长过程。影片借助弗兰克的回忆娓娓道来:弗兰克从一个平庸无奇的卡车司机转变为杀手,又一步步成为叱咤风云的黑帮大佬,最后又成为一个被家人抛弃的孤家寡人。影片具有忧伤和沉静的底色。在影片中,可以看到《教父》里反复强调的对黑手党教父的尊敬、对家人的保护,以及有关神性和救赎的讨论。
作为一部时间跨度很长的年代电影,《爱尔兰人》复杂的三线叙事结构和众多的支线人物对观众的注意力提出很高的要求,而马丁对影像和运动过人的掌控力让这部长达三个半小时的电影没有半分难熬的感觉,恰到好处的幽默消减了文本的刻板和严肃。在弗兰克不近人情的谋杀之前,是一段非常幽默的选枪心理活动;而为观众解释谁是霍法时,弗兰克说:“在(20世纪)50年代,霍法就像猫王一样有名。但到了(20世纪)60年代,或许我得说,他像披头士。”影片中几场重要的血腥暴力场面,导演都以一种冷静而克制的方式呈现,甚至不给杀人者弗兰克任何特写,反而是那些酒桌上的谈话和玩笑被给予充足的体现。
原著《听说你刷房子了》为马丁这个政治阴谋论爱好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影片《爱尔兰人》还原了大量的历史节点和重要事件,大部分事件弗兰克都自称有所参与。于是,我们在片中看到了总统选举的幕后操作、工会的内部斗争、肯尼迪家族的权力布局、“猪湾事件”,以及最为扑朔迷离的工会领袖吉米·霍法(阿尔·帕西诺饰)的失踪真相。
《爱尔兰人》彻底打破了马丁在之前作品中对黑帮成员像摇滚明星一样的塑造。《爱尔兰人》中的职业杀手和政治大佬在酒店房间里穿着居家睡衣,一边刷牙一边轻松地讨论改变权力格局的大事。这些老家伙们不受人群簇拥,也没有戏剧化的行动,看起来就是平平无奇的普通人。这种对黑帮成员人性化、生活化的处理,彻底颠覆了犯罪题材电影中常有的虚假浪漫。
《英雄本色》(1986年/导演:吴宇森)气势非凡的开山之作
有人说, 香港黑帮电影最初发端于吴宇森的老师张彻, 他的电影极具阳刚之气, 极其重视男性之间的友谊, 他认为一个英雄在落难时也能表现出英雄气势时才是真正的英雄。到了吴宇森那里, 《英雄本色》中的英雄增添了潇洒不羁之气。
这是使观众第一次真正对黑帮留下深刻印象的影片。此片不仅拿下3千多万票房, 还开创了香港本土黑帮电影的先河。《英雄本色》的成功使人们对黑帮和枪战题材电影趋之若鹜, 一时间, 在电影中, 义气泛滥了整个江湖, 黑帮大哥和枪声更是几乎占据了整个香港影坛, 周润发在《英雄本色》里出色的表演使他成为众多黑帮影片中扮演大哥的不二人选。《英雄本色》虽然不像星球大战那样卖遍全世界, 但却对香港电影走向亚洲出了一分力。
这部电影也成就了吴宇森的暴力美学的风格。黑帮故事在吴宇森手里, 有了十足的阳刚和兄弟的柔情, 慢镜头、教堂、白鸽、所有这一切在漫天飞舞的子弹笼罩下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古龙式的江湖世界。这个江湖是充满暴力但同时又是充满侠义之情的;是充满豪情的、潇洒的, 但同时也是悲情的、浪漫的。周润发饰演的小马哥的形象作为一个英雄人物成为一个传奇。后人在影片中对这部电影中小马哥用伪钞点烟和使用双枪的动作也进行了无数次的膜拜式的模仿。可以说吴宇森在这部电影里打造了一个黑道英雄的传奇, 也为黑社会的英雄们制定了一个英雄的标准。黑帮中的英雄被人们普遍认同, 始于谈论英雄之本质特色的《英雄本色》。
《古惑仔》(1996年/导演:刘伟强) 用黑帮书写的青春年代
与《英雄本色》中塑造的光辉伟大、风流倜傥的黑道英雄不同, 《古惑仔》讲述的是一帮年轻的小混混的江湖人生。改编自漫画的电影《古惑仔》一经上映就立刻引起了轰动, 影片除了陈浩南 (郑伊健饰) 过于帅气之外, 其他人都带有强烈的市井混混之气:纹身、满嘴的粗话, 手中的家伙更是换成了生猛的砍刀。浩南、山鸡、大天二、包皮、蕉皮几个兄弟的热血豪情把《古惑仔》演绎成了一篇都市童话。
《古惑仔》的迷人之处正是在于以血肉之躯厮杀于现代的街市, 以平凡人的身手来超越对死亡的恐惧, 毫不掩饰的对财富的渴望以及古老的帮规的结合, 使影片弥漫着真实的血腥味。影片没有庞大的场面, 制作上坚持采用小成本, 演员看上去也是清一色的江湖混混, 但正是这些普通平凡的市井混混的生活才能更真实地展现普通黑帮人物的生活。
这部电影曾经影响了整整一代年轻人, 香港影坛在这部影片之后也像之前模仿《英雄本色》一样, 大量地跟风拍摄与《古惑仔》相近风格的片子, 而陈浩男、山鸡等也成了新一代年轻人的偶像。
《旺角卡门》(1988年/导演:王家卫)另类的黑帮生活
在经历了英雄们的传奇和小混混们芜杂的生活之后, 王家卫把他对黑帮生活的思考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这是他第一部也是最后一部黑帮片。这时的王家卫还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的风格, 但是也流露出了他自己独特的思索。他表现的边缘人的无奈和彷徨, 具有强烈的宿命感, 已有了王家卫后来影片的调子。
刘德华扮演的华仔是一个黑帮的小头目, 张学友是他的小跟班, 在张曼玉扮演的表妹住到华仔家里之后, 人物的宿命就开始了。华仔碍于自己的黑帮身份不敢和表妹相爱, 因为他知道走黑道的路随时面临着死亡的危险, 但是爱情来临时是谁也挡不住的, 华仔和表妹终于打算放弃一切, 离开血腥的江湖。但是小弟却接手了一个杀人令, 华仔在替小弟执行任务的过程中被警察击毙。和一般的江湖影片有很大不同, 这部影片与其说是在宣扬江湖义气, 不如说是表达了对于江湖恩仇的厌恶和无奈。虽然故事讲述的还是老大和小跟班之间的友情、老大和女人之间的爱情, 但是影片中人物的命运带着一股无奈的苍凉气息。仿佛一些都已经命定, 混黑道的最终命运不是你杀死别人就是别人杀死你, 没有别的结局。生活看似平凡而又简单, 但是却无时不在命运的摆布之下。既然走的是黑道, 就永远无法摆脱自己的命运, 除了死亡,这是王家卫典型的宿命理论的体现。
这是一部“英雄”和“艺术”相结合的影片。用类似黑帮英雄的故事讲述人生的无奈, 命运的无情, 生活的无望。影片的拍摄风格也具有王后来的唯美浪漫的风格。这是最容易看懂的一部王家卫的电影, 但却是最另类的黑帮电影。
《无间道》(2002年/导演:刘伟强、麦兆辉 ) 回归内心之作
刘伟强可以说是比较善于拍摄黑帮系列影片的导演。他的《古惑仔》系列曾风靡一时。进入21世纪, 凭借《无间道》, 他又一次成功地把香港影坛托起, 让黑帮类型片再次辉煌。
故事动机很简单, 也很巧妙。两个卧底, 分别渗入到黑白两道, 从对个人身份的迷惑到彼此的惺惺相惜, 最终衍生出人性种种明亮与晦暗的挣扎。《无间道》这个名字很好地为影片点了题——一种人类无法回避的精神痛楚与恐惧。虽然剧本、演员的表演都平平, 但依靠出色的节奏, 《无间道》成为近几年香港最卖座的电影。这不仅展现了刘伟强的智慧, 也暴露了他的野心。回顾香港的电影史, 虽然黑帮片拍了无数, 却从未出现一部像《教父》一样真正能够走向世界的作品。很显然, 这一点诱惑了刘伟强, 他一口气将《无间道》拍了三部, 并将影片的思想架构越做越大, 但这种急功近利的心理最终削弱了影片的力量, 后两部《无间道》对《教父》的拙劣模仿更成了笑柄。三部《无间道》风格上的不一致使它失去了成为史诗的可能。尤其是《无间道3》, 想表现的东西太多, 但到最后什么都没有表现出来, 导演在对大局的把握能力上有明显的不足。在情节的转变上太过于突兀, 缺少过渡, 总是让人一头雾水。黑帮片不是靠剧情的紧张就能成功, 《无间道》缺少沉默的时间。很多时候沉默更有力量, 《教父》中马龙·白兰度和阿尔·帕西诺微笑着不说话时才是最紧张的时刻。
虽然《无间道》系列有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但它却能从大处着眼, 对人的挖掘力度是以往黑帮影片中没有过的, 这为香港的黑帮电影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
《黑社会》(2005年/导演: 杜琪峰 )香港黑社会何去何从
杜琪峰和刘伟强在香港影坛具有同样大的影响力。他也是拍摄黑帮片的老手, 他的《枪火》、《暗战》也曾风靡一时, 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力量内敛, 用蓄势待发的节奏手法使整个影片充满张力。他也渴望拍摄一部史诗性的黑帮巨作。他原本计划把和香港黑社会密切相关的几个大的政治事件, 如香港暴动、中英谈判、97回归等都在影片中展现出来。
《黑社会》以香港某地下社团选举老大为背景, 以争夺代表社团最高权力象征的龙头杖为线索, 重点表现了任达华和梁家辉两位社团中坚分子对“老大”位置的争夺。《黑社会》中的暴力内容并不多, 侧重的是气氛的营造, 大家在为做老大的明争暗斗, 甚至连一个露枪的镜头都没有。用杜琪峰自己的话来说, 他拍摄的是一部没有暴力的文艺黑帮片。从情节来看, 《黑社会》与《无间道》有一些异曲同工之处。对立的双方在紧张的气氛中斗智斗勇, 一个很小的细节就决定整个局势的变化。粗看上去, 情节似乎十分老套, 但在细节以及情节段落的处理上却相当出色, 甚至比《无间道》更加刺激。而杜琪峰也用自己独特的影像风格对部分情节进行了强化, 从而使得整部影片在情节上相当紧凑, 始终让观众处于紧张的观影状态。“拍这戏的出发点, 是我看过不少资料, 也听过不少故事,其实所谓黑帮的传统文化, 在今时今日的香港已不存在, 尤其是97回归之后, 黑社会对许多事的看法也改变了, 社会、人事的转变, 我有兴趣的是黑帮在这个时刻何去何从。”这段杜琪峰自己的话也许最能说明这部影片的寓意。
从《英雄本色》至今日的《黑社会》, 黑帮题材成为香港电影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虽说政治的变化也带来了香港黑帮文化的变化, 但“江湖总还是江湖”, 江湖里的纷争恩怨在以后的岁月里依然还会给我们带来一幕幕的悲喜剧, 曾经辉煌的香港黑帮电影也将继续上演着他们的江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