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电影故事,你掌握多少种构筑冲突的技术,熟悉多少种冲突存在的方式?在有限时间线上,以影像方式出色讲述故事,可能是一个基本功。最卖座大导演卡梅隆说过,观众永远不会关心你的故事是如何拍摄出来的,永远关心你的故事是如何讲述的。如果不能掌握这些最基本的技术,讲出一个出色的故事是不可能的。
关于电影故事为什么可以对观众形成有效的吸引力,根据我的研究,从1942年的《卡萨布兰卡》开始,美国好莱坞对欧洲的两场电影革命进行了很好的思考和吸收其有益成分,让电影故事的基本的最小的结构单元的构建,更加扎实和创造性地全面继承了亚里斯多德以来欧洲戏剧冲突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从影像可实现的角度给与了最大的宽容度和创造力。因此,我们看到了,好莱坞电影占据了全球90%以上的市场份额,成为了畅销品。好莱坞不仅在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将这些结构技术的成熟,运用于现实题材电影故事,创造了匪夷所思的30年现实题材电影的辉煌时代;而且从70年代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开始,为2000年以后的大片模式的繁荣创造了坚实的基础,影响了一大批顶级电影导演。
以冲突最小单元技术出发,围绕主人公的主动选择和命运变化,从故事的有效开端到故事必然高潮的主流故事技术,在亚里斯多德、阿契尔、霍华德劳逊、罗伯特麦基、希德菲尔德等人的大力倡导下,也逐渐形成了清晰的理论体系。
按照麦基的说法,故事之所以可以对观众形成120分钟持续不断的吸引力,关键在于最小冲突单元细胞在结构里的正确使用,让观众感受到故事主人公所承受的特殊的人生压力,并有效通过冲突细胞的有机勾连,有效的方向性铺排连缀,合乎观众欣赏规律的一波三折的变化,激活观众的情绪情感活动,在故事最重要的节点上产生情感认同,在高潮里领略故事的思想。
不了解组成故事冲突的最小单元细胞的形态,就无法掌握故事系列冲突的整体结构,你的故事往往会莫名其妙沦为冲突稀少、压力不连续、线索分散、让观众厌烦的烂故事。整个故事必须充满这样活生生的冲突细胞,不能有任何无效形态存在。这就是好故事和烂故事最基础的区别所在。
中国编剧的最大问题不仅是对电影故事冲突结构方法缺乏整体教育支持和全面及准确的了解,对编剧能力的突进影响巨大;而且更在于对影视故事冲突的基本形态理解狭窄,不能游刃有余地利用故事最小冲突细胞生动灵活地结构故事。
经常会发现,编剧们把电影故事写成了对白剧,写成了动作剧。对白和动作以外的冲突手法,很少人能比较全面地理解掌握以至于心领神会形成心灵记忆。所以, 我们的剧本经常会以纯对白的形式出现,就好像一个中学生,对老师说:老师,除了对白,其他您看需要什么,麻烦您自己加上去好了。3万字左右的剧本,连基本的场景数都凑不够,怎么可以成为好故事呢?好莱坞制式剧本模式,一般是一页纸代表1分钟,120页就是120分钟,会把镜头里存在的一切冲突方式写进去。
我们来看看,电影故事里究竟可以存在多少种冲突的形态呢?
1、对白
对白作为冲突形态是话剧艺术带来的。手法比较高的编剧,可以把对白写得波澜起伏,把一切需要交代和铺垫的信息埋藏在对白里,用对白创造对抗的强度、节奏,把语言以外的深意巧妙隐蔽在人物对白中。笨拙的编剧会把对白写得白开水一样无味,流水账一样无趣,写出来的东西被我们戏称“像电视剧”。电影对白讲究短而有力,讲究话里有话,讲究与人物外在和内心的高度合拍,讲究知识和品位。一些对白作为内心冲突的营造和推动方式,会很长、很幽默、很精彩。前面部分大家都懂,无须举例。后半部分关于精彩的、高频度的、较长的对白冲突,不仅存在于伍迪作品里,而且存在于2012年国产电影故事《失恋33》中。冯小刚的一些故事,也有这样的特点,特贫,特有趣,招人喜欢。
2、动作
不仅是英雄故事,不仅是战争题材、警匪、惊悚犯罪、武侠故事充满以动作为基础的冲突最小单元,我们可以看到,在我们习以为常的电视剧里,也充满着动作冲突。有些是被我们滥用的动作冲突,比如撞车、跳楼、肢体冲突等等。动作冲突是故事冲突最常见的手段没错,但必须保证两点,一是在结构正确的位置上。举例,惊悚犯罪题材故事少不了警力出动、犯罪现场处理、车辆追逐、枪战、搏击等,但必须是故事冲突结构里的正确的一环。在结构没有产生对主人公巨大压力而有效影响观众的情况下,在精彩的动作设计,观众也通常是麻木无感的。比如高晓松策划的《大武生》,三段结构成为了三段相对独立的小故事,观众对频繁的武打场景就会失去兴趣。比如《一场风花雪月的事》,由于故事前半部分只是在铺陈剧情,主人公一直没有面临两难选择,追车枪战尽管拍摄质量很高很耗费资金,观众照样可以不尿你!而我们看《七宗罪》,故事结构牢牢锁定了主要人物的命运变化,只是在最重要的三个节点上出现了大场面高强度的动作对抗,观众的心就提到了嗓子眼。二是关键动作不可重复模仿,必须具有创新性。例如《虎胆龙威》续集中,编剧设计了让主人公在故事高潮里,利用敌人的枪穿透自己的肩膀击毙了对手。比如《致命的诱惑》里,疯狂女人突然从浴缸里扑向德尼罗等等。
3、看见
很多人对戏剧冲突理解不充分,认为除了对白动作以外,基本的、最小的对对抗性形态是不存在的。这绝对是误解。故事里的冲突和生活里的冲突是一样的,一样无处不在的。故事冲突除了对白和动作,更多的形式是以“刺激——反应”模式存在的。当一个成熟的编剧,在故事开始后的15分钟左右时间里,为故事结构打下正确和坚实的基础,做好必要铺垫之后,你会发现这种刺激反应模式会成为有效编剧构筑冲突的主要手段。
刺激反应模式以“看见”、“听见”、“感受到”刺激源和作出反应和不做出反应来闭合冲突的鸿沟,形成一个完整的最小冲突节拍。
我们举看见的例子。只要看见的东西,在精心设计的特定环境里引发了主人公或其他故事人物正确的反应,这个冲突就可以成立。比如说,《辛德勒的名单》里,辛德勒在骑马的时候看见了全程屠杀的场面,镜头只要还原于主人公的面部表情,一次冲突即告完成。《集结号》里,谷子地看见了下阻击命令的刘团长的墓,镜头给到谷子地,这就是一次冲突。再比如《唐山大地震》,李元妮背对观众,看见离散多年的女儿走进院子,没有动,这又是一次标准的冲突。要举例子,恐怕一天也举不完。
4、听见
故事主人公或其他人物,听见刺激源,做出反应或者不做出反应,都可以构成一次标准冲突。例如《西雅图夜未眠》,男主人公从墓地回到家里,沉浸在丧妻之痛里,不能自拔。她的亲戚问他食物是否在冰箱里,镜头给到男主角,他既没有动,也没有回答,而是呆呆望着窗外。这是一个冲突。接下来,发问者看见这一幕,看了屋里众人一眼,这又是一个冲突。试想,如果剧本里你没有写这些,导演和演员在现场改剧本,你就别唧唧歪歪。他们不改,不攒,拍摄如何进行?对手戏从哪里来?
5、感受到刺激源
这也是比较好理解的冲突方式。在电影故事里,经常会存在以感受为基础的最小冲突单元的存在。比如说,《寻枪》里,姜文一场宿醉醒来,发现佩枪不见了,故事由此获得了一个强有力的出发点。也就是说,主人公,一个中国警察,喝酒醒来发现自己的枪不在了,对于他来说这是人生的一件突发的大事件,一个空前的困境,一个系列故事冲突强有力的前提和触发因素,也是一个最小的戏剧冲突基础动作。这和中国国情联系在一起,中国观众可以强烈感受到这一点,在美国情况可能有所不同,在一个可以合法拥有枪支的国家,警察丢枪是一个过失,但它没有中国警察丢枪对个人命运影响这么大。尤其姜文这样的参加过自卫反击战视荣誉为生命的中国警察,这个最小的基础戏剧动作决定了这个故事的成色,引发了故事高潮里警察的牺牲和牺牲后灵魂起身大笑,它们之间有强烈的因果关系。姜文在演绎这一动作时,并没有说话,而是以感觉为基础的冲突系列在产生压力。特别说一下,我认为这是陆川最好的戏。之后,他就跑偏了。
我们常常不善于运用感觉为基础的冲突。其实在生活里,你会发现,只要你的对立方出现在你面前就会给你造成无形压力。哪怕你只是感觉他站在你的身后,你也会在感觉中体会到后脊梁上冰冷的目光。对立方、刺激源,在特定情况下看你一眼,或者出现什么细微的变化,作出一个不起眼的动作,对你来说可能都是有特殊意义的。人类的感知系统通过上万年的进化,已经到了非常高级的程度。俗话说,人吓人,吓死人。刺激源的感知,与人类长期以来的自保意识有强烈关联,人类大脑也有发达的危险防御传导系统。这些东西与观众的观影感受是直接相通的,千万不要忽略对刺激源的感受造成的冲击力,一定要细心体察人物在故事影像环境里感知系统营造戏剧冲突的极大可能性。
在电影《少年派》中,派在汪洋之中与一只老虎共处于狭小的救生艇上,几乎没有对白,几乎全部使用感知到的刺激源这一方式在构建冲突。如果不善于使用这一冲突,这个故事就无法讲述。
《地心引力》后半段,只剩下了一个宇航员,如果没有以感知为基础的冲突方式,难以想象编剧靠什么来维持高强的故事冲突压力。女宇航员不仅和陌生的飞船操作系统产生明确的对抗节拍,还会出现感觉中的幻觉——已经死去的男宇航员回来了,在幻觉互动中实现了戏剧冲突。这在心理学发达的西方世界,是易于被常识理解豪华的东西,很多电影都会引入一幻觉为基础的冲突段落,例如西雅图中男主角梦见亡妻回家,促成他走出失爱阴影。但在中国,这也许会成为故事背景的隔阂,影响票房。
最好笑的是,一个自称为美国导演协会注册导演的人,会说出“这样的故事与编剧有什么关系?”的无知言论,还会因此与持反对意见的人恼羞成怒。
全部三种看见、听到、感觉到的冲突形态,在电影故事里,再优秀的编剧的技能里,往往不会孤立和隔绝起来,很多情况下会融会使用,出神入化。例如我们可以理解为,看见+对白、听见+动作、感觉到+动作和潜在的动作反应准备等等,可循环类推。只要符合生活逻辑、符合主人公性格、符合戏剧规定情境,是没有围墙可言的。
6、信息背后意义造成的对抗形态
这个问题会比较绕。
对这种需要经过思考甄别,然后作出合理反应的冲突对抗形态,可能有两种意义。
一种意义是对假象的识破。举例《潜伏》,有一场节点上的重场戏。李涯发现了翠屏的破绽,决定向站长举报余则成通敌。余则成在于李涯特别是与站长的对峙中,需要识破对方的语言和动作背后的真实用意,很多戏剧冲突的最小单元,就是在这种识破和采取正确反应基础上构建出来的。在重场戏里,事关重大,决定余则成的生死,牵连着翠屏的安危,观众可以清晰感觉出余则成在判断识别环境因素,作出正确反应封闭一道道冲突的鸿沟,解决一个个意想不到的难题。冲突表面上波澜不惊,虚实难判,但其力度达到了空前的强度。理解不了以信息(刺激源)背后深意的对抗方式,这样的戏是写不出来的。
二是对白后面吊挂的潜在含义造成的对抗形态。麦基认为,最好的对白是话里有话的对白,对白忌讳直白而毫无生气。这种情况在好莱坞经典电影中无处不在,但也不是说中国国产优秀电影里就不存在这种情况。首先我们看在我心中对白吊挂潜在含义的经典范本《国王的演讲》。年轻的王位继承人患有严重口吃的毛病,老国王身体不佳去日无多,哥哥是著名的爱江山不爱美人的故事主角,这位唯一的继承人必须面对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要能够在必要的时刻在公众面前公开演讲。他的妻子无奈中找到了一个名不见经传,话剧演员出身的口吃矫正师。第一次见面,双方的对白充满了试探、遮掩、暗示、渴望,非常有意思。这些对白构建出观众可以强烈感受到的冲突节拍,效果强烈。
约克公爵夫人:hello ,有人吗?
罗格医生:我正在上厕所!(冲厕声)
罗格:约翰逊夫人,过来了?抱歉,我这里没有接待员,我喜欢一切从简。“人能安贫即是富”。
夫人:嗯?
罗格:出自莎士比亚。你好!
夫人:你好!
罗格:就你一个?啊—这么说有点别扭。…不过你迟到了。
夫人:是啊,恐怕确实是来晚了。
罗格:约翰逊先生没来?
夫人:他不知道我来这。
罗格:这么开始治疗,前景可不妙啊。
夫人:没错,我丈夫做过治疗了,都没有效果。他已经放弃了。
罗格:他还没找我呢!
夫人:您这么有信心?
罗格:只要他想治好。
夫人:他当然愿意,我丈夫…..(迟疑一下,终究没说出),演讲就是他的职责。
罗格:那他应该换个工作。
夫人:换不了啊。
罗格:被合同束缚的苦差事?
夫人:差不多吧。
罗格:带你老公来我这里转转吧。星期三我有空。先跟我说说详细情况,了解一下病情,然后再作决定。
夫人:对不起,大夫。我丈夫不是普通的“老公”,也不能随便“转转”,也不会谈论个人隐私,需要你去拜访我们才行。
罗格:那抱歉了,约翰逊夫人,我的地盘,我来作主。你必须说服你的丈夫过来,然后和我电话预约一下。麻烦你了,祝下午愉快!
夫人:(被拒绝后停顿一会)要是我的丈夫是约克公爵呢?
罗格:约克公爵?
夫人:是的,约克公爵。
罗格:(突然有些口吃)我..记得是约翰逊预约的,恕我不敬,尊敬的…..
夫人:叫殿下就好。
罗格:殿下。
夫人:约翰逊是一个战时用的化名,军方不想让敌人知道公爵身在国外。
罗格:看来我也是敌人喽。
夫人:要是你还是这么不近人情的话…,你对此必须保密。
罗格:当然。你是怎么找到我这儿的?
夫人:语言矫正协会主席的推荐。
罗格:艾琳.麦康德?她这家伙…
夫人:她对我说,你的治疗方法是“旁门左道,颇有争议”。我警告她说,这两个词我可不喜欢。
罗格:我能治好你丈夫,不过,为了治疗有效果,我需要在治疗室这里工作,得到真正的信任和平等的对待,不能有例外。
夫人:好吧,如果非得要那样。(握手成交)你什么时候能开始。
从这些对白里,我们可以破解出很多画面背后的意思,这些意思,对方是可以明确感知到和正确理解的,所做出的反应(应答)是有趣和合理的,观众就可以跟随两个人的对白,追寻出对抗的基本形态。剧本提供的高质量对白,不仅准确透露出对抗双方的真实意图,还塑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整个对白创造的冲突系列,直接指向王位继承人的代理人——他的妻子是否选择这位治疗师和治疗师对这位不速之客是否可以接纳,明确而有力,堪称经典。
类似这样的信息背后潜在意义为基础的冲突方式,国产电影可以借鉴和利用吗?完全可以。以《天下无贼》为例,在故事诱发事件中,人物的四句对白创造出了高效的故事诱发样本。当王丽王薄两位鸳鸯大盗,或者说盗亦有道的“好贼”夫妻完成了一件杰作,开着诈骗来的宝马车踏上归途,男女主角之间的矛盾对抗爆发了。原因是女的知道自己怀孕,不愿意再继续做贼,开始劝导男朋友接受她的想法。只有四句对白,故事冲突图的通道就被有效打开。对白高度凝炼,没有展开背后的意思,但冲突的强度和信息的指向性清晰度都堪称经典。当女的说出“我想这是最后一次了”,男人感受到了对自己价值观底线的挑战,也处于空前两难抉择的处境。一方面,他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没什么错,自己是有底线的,从不做欺负穷人的事情,使自己谋生的唯一手段,绝不能接受女方的荒唐想法;另一方面他深爱自己的女友,要考虑她的态度,要考虑两个人的未来。所有这些虽然隐藏在简单对白的后面,但其种意义是观众明确可感的。男人从本能出发,做出第一个选择,拒绝,“我当你是高原反应,说他妈胡话呢!”故事系列冲突在这个地方建立了明确的起点,一直到故事高潮,王薄为了女友的梦想而牺牲。
再比如同一部电影里,黎叔与王薄剥鸡蛋皮,王薄明确拒绝了黎叔入伙的邀请,黎叔说:我本将心向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失望和威胁的意思隐藏在幽默之后,也是非常明确的冲突例证。
7、伏笔埋下关键冲突动作的种子,揭晓闭合关键冲突的鸿沟
中国编剧的弱项是为一个变化万千的故事“狡猾地”埋下伏笔。这方面,香港电影人比我们更懂行一些。比如周星驰的故事,我老是有一种疑虑,《功夫》里那些俯拾可得的精彩伏笔,真的是霍昕原剧本里就有的吗?如果是,为什么霍昕会写出《一场风花雪月的事》那样大失水准的故事呢?
伏笔的作用不是为了隐藏信息,是为了提醒观众注意,这个伏笔和后续的关键情节点有强烈的关系,让观众在猜测的预期中,证实关键情节点的合理性。过去我学习写剧本,会把伏笔与串联结构的小道具搞混淆。现在才搞清楚,伏笔是关键情节点的提示,是冲突形态中遥相呼应的预告形式,是种子和关键情节点上生出的花朵的关系。
有的伏笔,出现在铺垫阶段。出现的时候,并非一定是以冲突的形式出现。这在技术上是允许的。因为,在诱发事件出现以前,允许编剧以非冲突化的场景形式来介绍在系列冲突开始之前的人物状态。比如,《危情十日》一开始就描绘了畅销书作家在山中居所完成一部新作品创作时的状态,他兴奋地团了一个雪球,准确地击中了树干。这个看似不经意的动作,是一处重要的伏笔,是高潮动作的最明确和最重要的铺垫。这个动作不是以冲突形态出现的,它只是通过镜头告诉观众,这位作家喜爱运动,身手矫健,体力充沛。整个故事冲突是在作家下山途中,遭遇不测,翻车跌进山谷后,被心理变态的护士安妮完全控制,最终利用智慧和体能逃离险境。安妮为了防止作家逃跑,用大锤把作家的双脚打残,如果是不是这个铺垫,整个高潮动作就无法完成,最重要的情节点就会因为没有伏笔而不能闭合。当然,我们说,如果编剧有本领在铺垫阶段就引入冲突,自然是技高一筹的好事。
还有一种情况是,编剧在铺垫阶段或者是在情节中利用信息回溯交待了伏笔,然后通过冲突方式,让伏笔完成一次野蛮成长,还可在重要转折之前再次对伏笔进行催长,最终在高潮里让伏笔的种子开花结果。这也是伏笔比较高级的发育成长方式。比如《功夫》这部戏,人物在对白中交待了自己被一个流浪高人授以《如来神掌》一书,并且练就撼动树叶的初级功夫。然后,在主人公为了进入斧头帮,去包租公、包租婆地盘捣乱,被眼镜蛇咬住嘴唇,却神奇地在交通灯塔内自我排毒恢复如初。在火云邪神与包租婆夫妇斗法过程中,主人公帮助了包租婆一方,脑袋被火云邪神打烂,却神奇地在包租婆夫妇治疗照料下复原,不仅如此,还被打通了七经八脉,完成了化茧成蝶的蜕变,便无一个真正的功夫高手,为高潮的打开完成了一切必要准备。这一伏笔不仅以冲突方式两次完成了野蛮生长,而且伴随整个人物命运变化,成为完成故事的关键因素。
当然,也有冲突段落中较小的伏笔,导向的是相对较小的情节点。比如《七宗罪》当中,既有片头里的罪犯制作羊皮卷惊悚伏笔,蜿蜒存在于整个故事,导出了狡猾罪犯智力犯罪引导小布犯下致命错误,完成完美犯罪,激发了故事思想含义的重要作用;也有表现类似老警探的成熟智慧冷静细致等特质的小伏笔,例如在开篇是老警探把几样随身物品放在床上,小刀在破解法官被杀案中起到了作用,老警探借以摆脱职业幻听的节拍器,也已两次完全不同的方式被引入冲突,令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8、喜剧冲突小单元——设包袱和抖包袱
有人会认为喜剧里没有常规意义上的冲突最小单元,这个认识是不对的,或者说至少是不全面的。
喜剧除了围绕戏剧人物核心性格构建系列喜剧冲突之外,从结构特点上和正剧是没有区别的。为了加强我们对喜剧冲突直观的了解,我们把喜剧冲突与中国传统相声里的设包袱和抖包袱的说法进行类比,以区别喜剧冲突和证据冲突最小单元的区别。
喜剧人物的性格与常人不同,他们通过在正常人眼中“犯二”的动机,认真对困境做出反应。设置困境,或者说设置人物的刺激源,在喜剧中被称为设包袱,戏剧鸿沟打开;主人公按照自己的喜剧性格做出反应,而且极其认真地做出反应,封闭了戏剧鸿沟,结果使观众感受的了明确的笑点,产生了笑声。喜剧人物的喜剧性格,本身也是刺激源,是困境的设置者,戏剧人物之间的碰撞产生的冲突,也是喜剧冲突。
我们举例《一条叫旺达的鱼》。这部戏是经典的笨贼故事,但是迄今为止最好的笨贼故事。四个贼和一个法官,自身都是典型的喜剧人物。抢劫事件和争夺贼赃的事件,只是故事的一个惊悚舞台,喜剧中没有人真正受伤,这部戏里唯一死亡的人物是有心脏病的老太太。真正推动故事发展变化的,是喜剧冲突。尽管这部戏还巧妙植入了爱情类型元素,但也被喜剧异化了。
凭借故事中出色的喜剧人物性格铺垫与描写,这部戏的重点场景,全部使用喜剧冲突精彩进行驱动,引发了一系列匪夷所思的剧情变化。故事围绕旺达想要一劳永逸实现生活理想的动机展开,故事变化的压力也聚焦于旺达。
旺达的核心喜剧性格是没有身体武器解决不了的问题,她虽然没文化,但很聪明,她的生活环境决定了行事方式。但正是因为她使用身体武器来追求自己合理的人生目标的过程,积累了无数个喜剧冲突,最后在“庭审”一场戏来了一次爆发,把自己逼到了墙角。核心喜剧性格不等于人物欲望。旺达的核心欲望是找到爱情,可她的行为方式却让她离爱情越来越远,不断进入尴尬局面,直到预见真命天子阿齐。
阿齐的喜剧性格就是举棋不定,想找爱情却没胆量;想要成为大丈夫却没机会。他的本质欲望也是建立美满家庭,找到欣赏自己才华的女子。所以,遇到旺达,就象抓住了救命稻草,充分展示了其核心喜剧性格。
奥托的核心喜剧性格是盲目自大不懂装懂,假装文雅实则充满暴力倾向。而欲望原则是一切以现实需要为准,善变,现实,物欲强烈。所以结尾让他当上了南非司法部长。
肯的核心喜剧性格是愚忠,矛盾点在于自相矛盾,敢杀人,却是动物主义者。他的欲望其实是做一个普通人,最后作者让他如愿。
我们发现,在一场惊悚犯罪和各怀鬼胎的争夺事件里,故事的推进完全依靠喜剧人物的性格碰撞。所有故事的缘起、基础动作、一波三折的变化过程和所有的伏笔、转折,绝大部分并非来自事件本身,而是不同人物从喜剧性格出发的处理方式,构成了故事的压力感、变化原因和一个个的不归点,最后导致了故事危机高潮的出现。
其中比较经典的喜剧冲突,当属肯被乔治派去执行灭火口任务,三次冲突系列都极为经典爆笑。三次谋杀的方式都是标准的喜剧包袱设置,都离杀死老太太的目标越来越远。当第三次恳使用狙击步枪打断吊索,砸死最后一只小狗,肯都要疯掉了。这时候产生了喜剧逆转,老太太不能承受三只小狗死于非命的现实,心脏病发而死。肯在悲痛的人们面前失声大笑。特别是,这样一个心狠手辣的家伙,在正常生活里却是一个动物主义者,会因为小鱼被奥托戏耍,会因为小狗死亡偷偷在狗墓地徘徊,构筑了以感知为基础的一个个喜剧冲突基本动作。
特别值得学习的是,故事里重点场景的网络式喜剧故事冲突设计,自然天成,动力十足,爆笑段子无处不在。例如旺达、阿齐、阿齐妻子、阿齐女儿、奥托狭路相逢在阿奇家里的台球式喜剧压力转移重场戏和举起所有和旺达有亲密关系的人物的法庭质证一场戏,都极为精彩,极为经典。
没有对戏剧人物核心性格的准确把握,没有最基本的设包袱和抖包袱的智慧,是写不好喜剧的。很多编剧写出来的喜剧,因为对这一基本冲突形态的本质缺乏了解和纯熟运用的技术,写出来的往往是闹剧。看上去最可能引人发笑我国小品演员、相声演员出演的所谓喜剧,都是不折不扣的闹剧。
喜剧难,比蜀道还难。但地道的喜剧是最有卖相的故事。
9、蒙太奇隐性冲突
蒙太奇是我国编剧最为熟悉的电影技巧之一。这不奇怪。因为历史原因,中国的艺术教育明显师承了前苏联电影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的影响。这些说起来话长,有机会再详细谈谈。
蒙太奇是前苏联以爱森斯坦为核心的电影艺术家对电影的贡献。长话短说,蒙太奇的意思就是说,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镜头对比,可以组成全新的含义。基础实验是把一个毫无表情的脸,和一碗饭、尸体等不同镜头组接在一起,观众可以解读出来的意思都是完全不同的(大致意思)。
美国人在《卡萨布兰卡》之前,对蒙太奇是抵制的。“这是什么东东?”他们的主流艺术认识不大能接受这些新东西。可是,美国人是最聪明的,他们会在欧洲一系列的变革之后,把思想和文化领域一切有用的东西拿来,为我所用,为增强故事的表现力服务。《卡萨布兰卡》是一部划时代的经典故事作品,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在这作品里,既有中规中矩的经典戏剧冲突,也有属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长镜头场面调度理论的出色运用,还有新浪潮的意象象征的东西、闪回等新技术,当然包括对蒙太奇的认可与使用。
如前所述,中国人对蒙太奇最为熟悉,无论是上海中国电影的同年时代,还是新中国电影,蒙太奇一直是重要的电影表现手法。成熟成功的电影故事有之,幼稚青涩的电影故事也有之,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传统艺术手法与蒙太奇手法的天然亲近感,所谓“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是也。进而我们也会发现,在电影故事创作上突飞猛进的韩国编剧,由于中国文化的影响,对已蒙太奇为基础的冲突手法也相当谙熟。
列举以下几种方式。
(1) 经过一段冲突积累之后,在关键节点实体冲突短暂停顿时,引入隐性的蒙太奇冲突方式,看似主要功能是改变节奏,其实是在使用隐性冲突的手法强调冲突段落的意义。
比如经典影片《西雅图夜未眠》。这是一个男女主人公在冥冥中相互寻找爱情的感人故事,在第一幕,男女主人公各自经历了以经典冲突方式出现的迟疑辗转、痛苦茫然之后,插入了一艘有灯光的帆船从男主人公门前平静湖水中无声划过的镜头,与安妮独自散步在椅子上若有所思的镜头和男主人公倚栏远眺的镜头,插曲同时响起。这是一个明确的冲突组,是男女主人公做出重大改变的前奏。观众可以明确感受冲突组的压力和牵引力。同时,这也是较高强度实体冲突之后的节奏改变点。
(2) 以隐性冲突组成的对抗单元。
如上例,插曲响起之前,采用男女主人公散步思考和凭栏内心波浪的高频度切换,对抗具有第次增强和意义渐显的特点。
(3) 以段落方式形成对比意义
我们再来开阔一下思路,蒙太奇在故事冲突领域可以以段落方式形成对比。有时候,我们看国产电影和韩国电影的时候,会发现蒙太奇段落对比的方式经常会存在。通常这样的情况发生,我们也许会些许感觉故事讲述一旦脱离传统实体冲突技术手法之后会有散乱感觉,但对照段落,我们会发现编剧的用意是明确的。
最近看了韩国的几部爱情喜剧。其实这两部爱情喜剧和我们2012年开始的爱情喜剧热有和多不谋而合的东西,只不过,韩国编剧更善于把蒙太奇段落对比手法有机溶入传统故事冲突压力系统,结构更完美。尤其我觉得《野兽与美女》和《计划男》,此手法运用得当,效果迥然。这就是韩国现实题材爱情喜剧总体超出中国现实题材爱情喜剧的原因之一。剧情复杂,时间关系,对大家熟悉且能感受的东西抱歉不再敖述。请有心者找来相关例片自行体会。
10、以心理对抗方式出现的深层对抗形态
心理学研究在西方的发展对文学艺术的影响是非常明确的。这也是东西方文学艺术巨大的差异点之一。
请大家留意下我的一个一以贯之的重要观点,我认为西方当代文学艺术的发展和演变,与欧洲的西方国家两次被卷入世界大战给知识分子带来的迷惑与痛苦有关。他们是被从资本野蛮积累之后坐享资本红利城市中产所谓的幸福生活云端,两次打入生活低谷的人群。他们开始怀疑一切,开始思考未来出路,很多看上去比较极端的社会、哲学、艺术思维的革命性创新,都和两次大战的痛苦有直接关系。对世界固定看法的巨大转弯,是一切颠覆性创新行为的基础。美国人不一样,他们坐享了100多年的平静生活,战火从来没有燃烧到美国本土,相对会比较冷静。
西方现代派思潮对艺术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极大扩宽了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一方面背离和抛弃了符合观众(读者)世代相传的故事审美模式,泼洗澡水把孩子也一同泼了出去。这也是本来堪称美国人老师的欧洲电影人,如今只能在好莱坞势力范围残存的狭小空间度日尴尬局面的形成的根本原因。
谈到心理学,很多人不能了解弗洛伊德对西方文学艺术的巨大影响力,认为他只是一个性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对人类潜意识的探索,实际上是电影故事心理冲突形态的鼻祖,影响是决定性的。麦基认为,电影故事对人物的塑造,是三个圆的关系,即社会、个人、内心三个层面。我觉得还可以拓展为出第四个层面,潜意识。社会是公众层面,也叫做面具层面;个人叫做私人空间里的非面具层;内心是人物内在的动机想法和冲突;潜意识是特定环境里的本能。一个饱满的银幕人物,是可以跨越四个层面的立体人物。
前三个层面里的冲突,是可以通过实体冲突、喜剧冲突、感受性冲突所表现的,但潜意识中的冲突是独特的,必须建立在前三个层面贯通的基础上,在特定环境里被诱发出来。和前三种情况不同的是,深层的心理冲突可以制造出心理震撼和心理惊悚的力量,必须仔细加以学习和运用。
作为挖掘人物内心冲突的重要手段,心理冲突形态在好莱坞电影中成功运用的例子俯拾皆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沉默的羔羊》、《七宗罪》、《危情十日》、《美国丽人》、《普通人》、《撞车》、《通天塔》、《教父》等,早期代表人物是希区柯克。在美剧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黑道家族》、《六尺之下》、《扪心问诊》等。
心理冲突与正常的实体戏剧冲突没有明确的差异和区别,只能从冲突的含义和引发的理智与情感震撼来仔细加以判断和甄别。心理冲突既存在于最小单元,也存在于故事段落积累和故事主脊椎、故事高潮中。极端震撼的心理冲突可以让观众体会人性最晦暗处的隐秘,并因为这个隐秘而感到震惊,从而对“人的理解和对人类关系的新认识”(霍华德劳逊)有了特殊的心得。
例如《沉默羔羊》中罪犯舔一下嘴唇,发出“嘶喽嘶喽”的响声;比如《七宗罪》里罪犯对小布轻蔑的藐视神情;比如《撞车》里自认为是一个没有种族歧视的年轻警察对危险的过度反应导致他拔枪打死了毫无恶意的黑人青年;比如《危情十日》里安妮拿出大锤敲断作家双腿……
心理冲突这种特异冲突通常是具有延续性的,在惊悚犯罪类型故事里非常普遍。《七宗罪》是一位不喜欢纽约的编剧写出来的,从片头开始,故事的压力系统里就充满着心理冲突。而且这种冲突还是双层的。老警探和新警探观念对立是一种属于第三层次的心理对立,直接影响与完美犯罪之间的对抗结果。至于罪犯非宗教的具有极端存在主义倾向的犯罪心理的刻画,通过勾连严密场景,在高潮里迸发了无以复加的心理震撼。
心理冲突看上去似乎没有办法和爱情类型进行融合,其实不然。早在《廊桥遗梦》和《英国病人》中,心理冲突就和爱情类型不分彼此了,两个具有明确互相排斥属性的冲突,就像咖啡和伴侣一样紧紧拥抱,毫无违和感。当我们看到英国病人抱着情人尸体在空中飞翔,当我们紧张于梅姨紧握汽车门把手的最终选择的时候,我们已经升华于爱情之上,沉浸在心理冲突的张力之中。
韩国影片《计划男》,故事开始时你会感到老套,进入冲突时间被延迟等弱点,但越是往后看,你就越是会被可追溯至孩童时代噩梦的深层心理冲突的作用。
还是历史和文化的关系,我们对心理冲突的样式以及在正确结构里的正确节点使用心理冲突形态让观众被吸引和共鸣,缺少意识和成熟经验。但不排除我们偶尔会有心理较量冲突类型为主的故事会杀出黑马,例如《潜伏》、《暗算》等电视剧故事。
陈凯歌的《搜索》本来为使用心理冲突提供了很漂亮的容器,但故事属于社会问题探讨类型,需要强大的思想主机追来结构故事,而这个故事正好骑在墙上,围绕主人公命运展开故事和围绕社会问题展开故事两条路都无法深入,可能性也就此湮灭。
李玉的作品也具有心理冲突的特点,如《苹果》、《观音山》和《二次曝光》。其中《二次曝光》最为成熟,最靠近心理惊悚类型,甚至使用“红鲱鱼”桥段骗过了张艺谋。但对于主人公童年伤害本质深入不够,导致故事高度受到影响。《观音山》次之,但文艺片化的冲突稀释缺少解决对策,别具一格的故事核也就得不到心理冲突足斤足两的支撑。
至于《全民目击》和《催眠大师》两部可能具有心理冲击力度的创新电影,我们在赞叹之余,也为其人物动机和结构上的明显弱点扼腕叹息!好故事本应该更好。而《白日焰火》基本是被顽固的文艺片结构特性埋没的残次品,市场成绩只能勉强在及格与不及格之间徘徊。
此段落结束之前,我还想特别提及一种重要的心理冲突技术——“口述还原”。这种技术在我们的艺术实践里会比较罕见。但在西方电影故事里会不时出现,特别是美剧。
最经典的当数美剧《扪心问诊》,根据以色列广播剧移植改编的成功范例。故事采用情景剧方式,在狭小的心理诊所展开。一个黑人美军轰炸机飞行员,是一个极度有优越感、极度自信的家伙。一个想法令他寝食难安:从伊拉克传回消息,他在一次执行任务过程中误炸了平民,他因此执意冒险要去轰炸现场——一所学校去查看。治疗师百般劝阻,他还是悄悄成行。归来后的口述事实,就是“口述还原”心理冲突最经典的例子。“我感觉到人们盯着我看,一位老人的目光始终停留在我的脖子后面,仿佛在说:你、就、是、凶、手!”然而这只是心理冲突的鸿沟被打开,事情远远超出治疗师的想象和观众的一般预期。“然而我并没有感到恐惧和歉疚。我突然明白了,噢,原来我不顾危险执意回到现场,是为了查看弹着点。至于悔恨和忏悔,我爸爸早就跟我说过,那是穷人的游戏!”心理冲突的鸿沟轰然闭合,我们体会到的是巨大的心理惊悚!此前作为伏笔,已经交待了这个反客为主的飞行员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不顾医生的感受,自掏腰包为治疗师购买了自己喜欢咖啡壶煮咖啡给自己喝。
应该重视这个来自话剧艺术的经验,在某些特定类型的故事里,引入口述还原心理冲突。我的理由是希区柯克的一句名言“看不见的危险比看得见的危险更恐惧”,人类对语言描述出来的冲突,不仅场景还原的能力超强,还会加入自己的情感和理智判断,让还原出来的场景更加有力量。
11、使用象征冲击构筑的冲突形态
象征主义也来自欧洲的电影革命。
而在合乎规律的故事讲述中,象征手法是比较高级的冲突形态。前面谈到,好莱坞早在1942年的《卡萨布兰卡》中,就吸收了象征手法。其实更早些的《公民凯恩》更是充满象征意味,例如对凯恩庄园的表现以及玫瑰花蕾、水晶球的象征意义等。但这部电影华丽的电影表现手法,并不能掩盖主人公被动缺乏选择的基本事实,虽然至今被一些艺术家奉为经典,而实际上观众早就通过投票给它下了烂片的定论,好莱坞评委也用集体离席抗议表达了鲜明态度。
可见,象征手法和故事的结构要求,甚至和组成正确结构的冲突压力构造具有水乳交融的关系,否则,象征的引入就不能得到电影观众的认可。
在经典故事冲突结构里的象征手法,有以下的行使冲突功能的意义:
(1) 作为环境背景使用
象征手法作为故事背景元素使用的情况,是常见引入方法。不仅西方电影中会出现在重要场景里,在国产优秀故事里也会很好运用象征手法。在具有象征手法背景中运行的冲突结构,具有特殊的升华作用。
中国导演对象征手法运用成熟,编剧在剧本里提供背景象征意义的意识需要强化。
张艺谋的《红高粱》,是较早使用象征手法的成功案例,大片随风舞动的红高粱与偏红色的镜头偏色技术植入,很好的与男女主人公的性格映照成一体,让故事酣畅淋漓。
另一部电影《英雄》,是张艺谋成为世界级导演的成名作,所创造的的票房成绩和在北美的票房纪录,加权通胀指数后至今无人撼动。三段结构使用了三种色调进行铺排,色彩运用和人物性格融为一体,美轮美奂。
冯小刚的《集结号》中无名烈士墓落成场景,庄严肃穆,充满崇高感,让故事高潮中的否定之否定主题呈现格外有力度。
如前所述,象征手法的善用,和中国传统文化里赋比兴的概念盛行以及艺术教育师承有直接联系。可见,剧作和导演技术对基础艺术教育的强烈依赖,同时也说明电影艺术教育到了全面改革更新,以适应当下非常强烈的市场需求的时刻了。
(2) 直接演变为冲突单元
象征是直接可以作为冲突单元使用的。我列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国王的演讲》。约克公爵首次公众演讲失败后,展开了治疗过程。请遍了各路高手,结果令人失望。约克公爵几乎失去了信心。但在浓重的失败氛围中,约克公爵夫人决定另辟蹊径。寻找旁门左道的治疗师。其中有一个印象深刻的冲突节拍,就是公爵夫人在浓重的伦敦大雾中,小心翼翼地寻找新治疗师的诊所。大雾和约克公爵夫人期盼和忐忑的面部表情构成了这个注明象征冲突节拍,人们完全可以体会这个冲突所带来的不一样的冲击力。
《美国丽人》。进入中年,事业和家庭都有严重挫败感的主人公,在观看女儿体操表演时,对女儿的同学产生了移情。其中有一个节拍是通过幻觉实现的,那个女孩拉开衣链,袒露出胸部,红色玫瑰从那里不断飞出来。这一象征冲突,让人们相信男人在特殊年龄阶段遭遇失败后可能会产生的情感位移。
《英国病人》中主人公抱着情人尸体穿越德军封锁线,女人的白色丝巾随风飘扬,视觉冲击力超级强烈;《廊桥遗梦》女主人公在桥边观察摄影师,乡村美景和女主人公内心琴弦的颤动,也是高度合拍的。
(3) 为冲突节拍增加强度
有时候,象征手法引入场景局部背景,看似象征并非冲突的一部分,而实际上已经是这个场景中冲突系列的筋骨,参与度是非常高的。例如《七宗罪》,当两位警探意外发现罪犯寓所的时候,寓所中较为浓厚的宗教色彩和特殊用光,让这部分的冲突材质质感空前提升。当小布带伤追击逃犯的时候,其中有一个关键节拍是小布在垃圾车旁,失去了罪犯的踪影。在昏暗背景淅淅沥沥的雨水中,一支枪顶住了他的太阳穴。这就是视觉印象深刻的“捉放曹”片段。
很多时候,在故事高潮的前夕,危机的出现往往会伴随充满象征的视觉符号。例如《西雅图夜未眠》中,安妮看见的帝国大厦入夜时亮起的心形装饰灯光;《七宗罪》中那辆疾驶而来的快递车。
(4) 在高潮或结尾中表达深刻成熟含义
例如《阿甘正传》中,一支飘落的羽毛,象征人生和机遇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中国哲学里能体察到的随心而为;无独有偶,《功夫》中的莲花暗器脱落下来的莲花在空中飞翔,象征功夫与大道之间,人生选择决定成败。
但结尾中的象征的意义表达,必须成熟而深刻,具有真正的人性升华作用。滥用象征,会破坏结尾的意蕴。例如《借枪》中让女主角带着主人公的孩子走向太阳和红旗,我个人认为有画蛇添足之嫌。
12、故事铺垫、信息披露、节奏改变和余韵中容易被忽略的冲突形态以及冲突形态的创新
在对冲突形态的学习理解、掌握运用的过程里,容易忽略的是故事开头部分、必要信息介绍部分和需要改变节奏的地方,以及高潮之后的余韵部分。
(1) 铺垫中的冲突形态。
每个故事开始之前,首要的任务是让观众了解主要人物在系列冲突开始之前的状态,引起观众浓厚兴趣,顺利进入故事的主单元。这个时间,一般是15——20分钟,然后故事会出现又发点,正式开始故事旅程。“尽早引入冲突”,是故事人物对观众产生强烈吸引力的“必杀技”。
我们尽量列举国产优秀故事以拉近距离。
《天下无贼》,铺垫部分是王丽和王薄相互配合骗取富商车子的场景序列。在开始部分,冲突就在二王和富商之间展开,富商以学习外语为由,实际像借机揩油,而一个摄像机的出现,让这一场景序列的戏剧性浮出水面。序列结束,车子到手,对抗形成一个明显对二王有利的结果。同时,而亡的职业身份心态等,在这个冲突序列里昭然若揭,不言自明。这就是在“把铺垫变成子弹”的出色案例。
《失恋33天》,黄小仙失恋危机出现,作为人物铺垫部分,编剧首先使用“蒙太奇对比”冲突手法,罗列了青年男女的失恋场景,然后直接让黄小仙撞破了前男友和闺蜜密会,使用“我的失恋是香的”旁白来衬托这个出色的冲突系列,大获成功。
《致青春》郑薇赴学校的旅途中,做了一个“豌豆公主梦”,醒来却发现身边是“猥琐男”。公主梦本身借用了童话本身的戏剧张力;醒来后的现实又和公主梦梦醒的结果,创造了新的节拍,出色完成了主人公状态的铺垫过程,极其洗练。
有的时候,超长的故事可能需要更多铺垫时间。也许我们不能保证将近30分钟如《辛德勒名单》的铺垫过程具有出色的“子弹效应”,那么就要让你的铺垫场景材质更加特殊,更加符合生活真实,更加的充满趣味。《辛德勒的名单》就是使用了这一手法,引起观众对纳粹主义白色恐怖氛围中的这个圆滑的、如鱼得水的、踌躇满志的、具有纳粹政治倾向的同时又非常好色的精明商人充满了兴趣。只要你做到了这一点,请放心,在诱发事件出现之后,观众会老老实实跟着你走。
(2) 信息披露需要引入冲突。
信息处理是最容易失去冲突特性的地方,很多编剧会创造出很多对白来交代人物关系,花费很多场景来介绍事情的来龙去脉,把建立压力结构所需要的时间白白浪费掉。这很不划算。
最经济的办法是让信息铺垫变成冲突结构的一部分。
我认为在这方面,周星驰是高手。
《功夫》中,使用了“口述还原”做引子,把小时候英雄救美却惨遭浇尿,把一腔做好人匡扶正义的梦想当头浇灭的回忆部分,巧妙结构进故事冲突有机链条,引发了后续一系列的变化。
《大话西游》系列中,关于至尊宝身份的交代,前世后世,功果姻缘,都是以场景化冲突的方式出现,故事好看是有道理的。
(3) 节奏改变节点上的冲突。
故事不能以一个节奏一竿子捅到底,需做到刚柔并济,紧张与舒缓交替。
故事节奏改变不能生硬插入无关的动作镜头,或者使用文艺片的状态表现手法,那样做会破坏故事的压力系统,产生跑气漏风现象,让观众的兴趣戛然而止。
节奏点上的冲突形态,必须符合结构的进展要求,恰如其分。如前所知,除了可以使用蒙太奇对比冲突手法来调节节奏,其实更重要的是重点场景里冲突形态的改变。
麦基先生说过的一句话非常重要,在重点场景里,节奏是“舒缓的紧张”。重点场景一般需要较长的时间。我们说过,一个电影故事需要40——60个场景,其平均场景长度时分钟。重点场景,最长的我见过8分钟的。场景需要的时间长,结果是必然会放慢冲突的速度。那么,我们就要增加冲突的强度和复杂性,来冲淡负面影响。
我们会看到,在经典的电影故事里,重点长场景都会通过网络冲突、台球式碰撞、复杂情境设计来实现提升冲突材质,增加冲突趣味,增强冲突紧张度来进行出色的平衡工作。
具体例子,前文已有相当涉及,不敖。
(4) 余韵冲突化处理
韩国电影《观相》,抢了中国历史题材中麻衣神相的风头,以小人物切入大政治为特殊故事视角,可谓强悍巧妙。故事高潮是,首阳大君食言,射死了神相的儿子,却让神相自己孑然残活。故事高潮之后,有很长一段余韵,均已主人公内心冲突的方式出现,对故事高潮中的思想含义进行再次的敲击,道出观相与观潮,观人与观势之间的玄妙所在。大气且智慧,值得我们在历史题材创作中借鉴。
(5)冲突形态的创新
故事的冲突法则,是为电影故事特殊的有限线性结构服务的,目的是让观众在可以容忍的时间长度内,对高度集中、设计巧妙、风格卓越、韵味盎然的具有鲜明视听特点的故事内容充满兴趣。冲突的法则不是教条,而是以实证为基础的、以观众审美接受习惯为依据的经验升华。只要是观众可以接受的视听表现手段,都可以作为创新的依据。
有一种冲突形态创新方式值得引起关注,那就是美国新制作的网络剧《纸牌屋》,主人公会在公众场合,在政客寒暄、斗法之间,突然抛开公众面具,转头和观众说话,直接将主人公内心真实想法袒露在观众面前。表面看这只是一个单节拍喜剧动作,似乎有去无回。但仔细揣摩,就会发现这个转头说话的喜剧动作,不仅和正在发生的面具化场景具有对照冲突关系,而且还会在观众心里再次激起涟漪,具有双响炮特点。
13、结构接榫处的冲突形态
中国古代建筑的榫卯结构被称为建筑奇迹。有时候,故事产生的压力就在这样复杂的结构里,被高明的编剧精准控制着。电影故事的创造,可以通过实证的方法来总结规律,但绝没有任何可以限制创造力的围墙,只要你有能力吸引观众对故事的兴趣,你就是对的。
很多故事具有类似中国古建筑的结构特点。故事会被镶在一个主管框架里,良性推进和运行。
比如《英国病人》、《廊桥遗梦》、《平民窟的百万富翁》、《阿甘正传》,中国的《寻龙诀》,都是在回忆和时空交错之间从容优雅的构建了动力十足的故事。说到框架之中的故事冲突,我们可以用以上12种不同的冲突形态来辨识故事的推动力和兴趣点。那么,这是不是说,故事框架本身就可以不具有冲突形态呢?绝对不是的。冲突构建应该无处不在。
我能够想到的有两种情况:
(1) 门框上的冲突。
《英国病人》里,女护士和病人同处一室,不是文艺片娓娓道来的状态延续,是故事主体“英国病人”的回忆和女护士对爱情看法的感受与成长的内心冲突范例,虽然有所稀释(小情节内心冲突故事经常会出现的情况),但清晰可辨。你把它完全忽略掉淡化掉,就会变成《云下的日子》里,老牛拖破车一样的累赘。
《廊桥遗梦》中的门框,就是主人公的孩子们的内心成长,同样是清晰的。
《阿甘正传》主人公讲自己的故事,那个老太婆就是帮助来弥合刺激反应鸿沟的重要的“神的存在”。
《寻龙诀》里,开场画面就是主人公的梦魇,和故事打开“主人公心结”的戏剧任务高度相关,那个开场戏在先导广告中,我个人认为吸金价值非常高。之后的结构运行中,编剧巧妙把回忆部分处理成和主人公动机、选择高度相关的正推动结构,甚至在高潮戏里依然会大胆使用回忆来触发主人公打开心结的核心动作,令人唏嘘不已。
(2) 画外解说——说书人的作用
中国的评书艺术会加深对这一小节的理解。很多故事需要借助说书人技术来良好展开(惊堂木一拍,宣告故事开始)故事,和借助说书人作用来增强内心冲突的力量。
《国王的故事》是借助这一技术展开故事的范本。故事开始时候的铺垫部分,从画面来说是出色的冲突节拍系列,从画外解说来说是对故事冲突系列的强调和加固,给约克公爵的公开演讲设置了强大的对抗力。然后,约克公爵在幕僚和妻子的期盼中,在国民的万众瞩目中败下阵来。这个精彩和短促的故事铺垫,堪称经典。
《失恋33天》之所以让我在比较了原小说和剧作之后,惊叹不已,不仅是编剧小小年纪,可以纯熟运用大情节故事的密集冲突和小情节故事的内心波澜,在合二为一的情况下构建出变化十足的好故事,更因为她善于把故事框架也纳入了冲突体系,让故事在一开始就可以牢牢抓住观众。原小说里,失恋过程是平面的,剧作里,OS配合画面,失恋是可视、可闻(香味)、冲突类比的。这个门框做得非常好,对故事的缘起和抓观众兴趣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电视剧《潜伏》直接引进了说书人角色,对内心冲突的帮助作用非常明显,让“无表情表演”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当秋掌柜为了保护余则成咬舌自残后,余则成回到家里,颓坐在楼梯下,此时的画外解说把余则成的内心风暴扩音传导出来。在余则成智斗李涯戏里,关键抉择时刻的画外解说,让这场戏的材质空前提升,也是画外解说参与冲突的范例。自此,“无表情表演”成为电影学院和广院表演专业教师挂在嘴上的前沿技术。
最新的电影《摔跤吧!爸爸》,两位女儿身边的表哥,就是结构上的说书人角色,使故事避免了第一、第三人称的辗转腾挪的不便,在故事视角上创造了新的惊奇,让容易形成累赘的画外解说成为这个故事的灵动之处。
14、回忆、想象(幻觉与梦境)构筑的冲突
回忆和想象绝对不能成为回避冲突稀汤寡水的理由。
在好故事里,回忆和想象应该和主题内容一样,除非情非得已,必须精彩冲突填充。
前文说过,《卡萨布兰卡》是好莱坞吸收欧洲电影革命技术创新点后的一部值得记住的经典作品。在这部作品里,回忆不仅具有闪回触发的当代电影特点,而且,在主人公回忆中的巴黎浪漫邂逅与莫名其妙的“分手”,都是由扎实的冲突节拍构建出来,丝毫没有降低系列冲突的质量,成为故事链条中有生命的漂亮环节。
《我的野蛮女友》这样的故事会把女主角的剧本创意内容,演化为动作冲突,虽然材质可以讨论,但从整体结构上看,是有效的,观众不至于这一想象的植入而失去对故事的兴趣。
梦境、幻觉作为有效冲突的容器,再优秀故事里是常用手段之一。不仅在《美国丽人》、《美丽心灵》、《地心引力》、《西雅图夜未眠》等故事中成为精彩冲突片段,在《盗梦空间》里的那些亦真亦幻的冲突主体,更是说明人物不自觉意识活动并非是欧洲电影革命中的样子,不是那么荒诞、主观、无序和不可掌控的。
在周星驰《大话西游》系列中,华语电影对不自觉意识的冲突形态创造,也是可圈可点的。其中关于至尊宝的前世后世因果关系的表现,大多借助幻觉加以实现,不仅非常符合中国文化的理解解读方式,也非常具有故事结构链条中不可拆分的特点。这一特点,延续到了2013年票房神作《西游降魔篇》中。细节不敖。
《寻龙诀》中,结合主人公走出“幻象”心理误区,相对连续的回忆段落处理,也给电影剧作创造了可行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