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灰烬与钻石》:在一系列“伟大”词汇遮蔽下,鲜活个体的痛苦永远微不足道

2022-05-12

《灰烬与钻石》是“战争三部曲”的最后一部。

图片

图片

影片简要

导演安杰伊·瓦依达1958年创作完成的《灰烬与钻石》是“战争三部曲”的最后一部,自影片面世后就一直被认为是三部曲中成就最高的一部。在拍摄当年就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的“评委会大奖”、英国电影学院评论大奖,也被列入世界世纪最佳百部电影之列。

《灰烬与钻石》是根据波兰现代作家耶日·安杰耶夫斯基的小说《战争刚结束》改编而成的,讲述的是一位年轻的波兰右翼抵抗组织战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在某个省城里经历的故事。尽管无论是原著小说还是改编后的电影都没有对波兰解放的问题做出探讨,但是,瓦依达的用意是很清楚的———对波兰来说,战争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波兰的自由和解放,它仅仅代表统治波兰的国家由德国变成了苏联而已。就如同电影中的一段台词所谈到的:警察抓到和男主角马齐可同组织的抵抗分子,问他:“停战前你们做什么?”答:“杀德国人”。警察接着嘲讽地问:“停战后就杀自己人?”抵抗者答道:“那你们杀的是麻雀吗?”这段话,问的与答的都是振振有辞,只有观众在悚然心惊。杀人者与被杀者其实都在盼望着灵魂的救赎,可是在那些“伟大”的词汇比如祖国、强盛、和平与重生的遮蔽下,个人的痛苦在其中简直渺小得微不足道。

《灰烬与钻石》是瓦依达与西布斯基组合的最完美的作品。他们共同将男主角马齐可塑造成为波兰电影史上最激动人心的角色之一。他们使他内心充满了纠结、矛盾和无以伦比的魅力(堪称“波兰精神”的化身),并将他的毁灭直接与战争之外的元素相联。也是从这部影片开始,评论家习惯将此类探索波兰晚近的历史,提出社会道德和同一性问题的电影称之为“第二类电影”,以此和战后不久拍摄的“第一类影片”相区别。《灰烬与钻石》被宣传为“危机和对生存绝望的影片”。导演在影片中波兰社会的走向以及波兰的民族内斗与矛盾本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这种矛盾性在主人公马契克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他犹豫不决和困惑迷茫的人性状态,正是当时波兰社会困境的绝妙隐喻。《灰烬与钻石》正因其深刻的思想性与高超的艺术性而被誉为“波兰电影史上最重要的作品”。直到今天,由这部电影所带来的一种对波兰影片神化式的估价还在广泛传播。

一直以来,安杰伊·瓦依达的电影作品成了希望、勇气、民主与自由的代名词,其探讨“波兰精神”的影片远远超出了波兰的地域范围,而使全世界的电影爱好者都能感受到其中的魅力。波兰的电影、文学向来与其历史背景及政治环境的关系可谓深入骨髓。昔日严峻的Z治环境和严苛的审查制度迫使这些艺术家们以一种更加细小、更加朴实、更加个人、更加贴近生活的方式进行创作, 进而反映现实, 这种创作方式已随时间流逝深入的波兰影人的骨髓。正如罗兰·巴特在《明室》中说:一个细节的存在便足以让我的整个阅读出神入化。”波兰文学如是, 波兰电影如是。所不同的是, 小说家运用的是文字, 电影导演运用的是画面。在小说里, 我们从思想中获得形象;而在电影里, 我们从形象中获得思想。

传媒类艺考 资深顾问1对1咨询服务

已为 8万+ 艺考生定制学习方案

今天仅限10个名额

HTTP/1.1 404 Not Found Host: www-bwc-dcopdnlyko.cn-qingdao-vpc.fcapp.run:443 Date: Tue, 08 Oct 2024 11:31:53 +0000 Connection: close 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UTF-8 Content-Length: 547 404 Not Found

Not Found

The requested resource /news/2598.html was not found on this ser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