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百下》: 从自由的边界折返

2022-06-08

“发生在身边的真实的事情”

图片

图片

【故事梗概】

《四百下》 故事发生在一个十三岁名叫安托万的小男孩身上。安托万和父母一起居住在一间非常狭小的公寓里, 他连睡觉的床都没有, 几乎天天打地铺睡在过道上。他本来很喜欢父亲, 因为他幽默乐观, 直到一次在父母的争吵中, 他才得知他不是自己的亲生父亲, 自己的母亲在结婚前与别人同居怀孕生下了他, 于是他背负起了私生子的身份。而母亲风流成性, 总是在夜深时刻回家。如同所有的青少年一样, 安托万在学校里上学, 老师们总是唠叨和教训学生。故事一开始安托万在上学的路上碰见好友, 两人都不想上学, 于是俩人决定一起逃学。在街上游荡的安托万却无意间碰见了母亲和情人在接吻。家里父母经常吵架得不到父母的温暖, 老师的刻板和学校里压抑的气氛, 安托万骗老师说自己旷课的原因是因为母亲死了。然而继父随即就被老师叫到学校揭穿了安托万的谎言, 并且搧了安托万一个耳光。被搧耳光的安托万难过之余便从家里逃跑了出来。离家出走的安托万没有钱, 于是他和好友一起策划行动, 去他继父的办公室偷了一台打字机, 打算卖出去弄些生活费。无奈打字机带有注册号, 根本无法处理卖掉, 还差点让一个成年人带走。他们心灰意冷只好将打字机带回打算送回去的时候, 正好被逮住。继父将他送往未成年犯罪劳教所, 劳教所里的管理更是非常严厉, 有一天劳教所里的孩子们在一起踢球, 突然间安托万从球场奔向篱笆, 从篱笆下的一个洞里钻出去, 警笛长鸣, 安托万不停地奔跑, 穿过公路, 不歇气地一股劲跑,直到茫茫大海横在他的面前。

【影片简析】

影片就是以特吕弗少年时期的坎坷经历为原型,通过平凡的日常生活和非戏剧化的、倾向于写实性的叙事手法, 步步深入地展开了小主人公孤独、敏感、苦闷、叛逆的内心世界。“四百下”无疑表达了特吕弗对不公正社会的抗议和批判。孤独、不自由;人与人之间不能沟通;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都是荒诞不经的, 人力无法改变混乱的秩序, 只能无希望地接受它;人似乎是随风来到人世, 随风在世上漂泊, 又随风而离开人世, 等等。这些观点构成了“新浪潮”电影的基本主题。“新浪潮”的编导们以一种空前未有的真实与诚恳, 表现他们眼中所熟悉的生活、事情, 甚至力图战胜某种禁锢, 真诚地描写个人对自由的追求、男女爱情, 暴露虚伪。“发生在身边的真实的事情”这才是他们感兴趣的, 而非那些老套的、所谓“善”与“邪恶”的传统观念。

从艺术手法上讲, 《四百下》作为一部生活流的影片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框架, 它只是以主人公下一步将要做什么为线索来调动观众的兴趣, 好莱坞传统的线性因果叙事模式, 那种戏剧性的环环相扣, 按照起承转合的规律已经安排好的生活被肢解了、破坏了:安托万受到老师惩罚后异常气愤, 而紧随其后的逃学事件又使他尝到了久违的自由的感觉;就在他得意忘形之时, 却亲眼目睹了母亲与别的男人幽会的场景, 使他欢快如小鸟的心一下子跌入了痛苦的低谷;他终日梦想能当个海军, 在那蔚蓝的地中海上自由驰骋, 然而当他真正从牢笼般的少管所逃到日夜思念的“自由之地”大海边时, 却又突然感到一种无可名状的惆怅和茫然——这一幕幕或喜或悲、或纪实或抒情、或严肃或诙谐的场景掺杂融合、浑然一体, 不仅真实地表现了生活的自然流程, 而且体现了“新浪潮”电影在叙事结构上的变革。在“新浪潮”编导们看来, 传统艺术的理性结构已不能反映混乱荒诞的非理性的现实世界, 传统叙事主体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已经被现代社会中的自我丧失、扭曲和变形所代替, 必须探索一种新的艺术表达形式, 于是他们提出了“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 电影应该表现“生活在银幕上的流动”, 而生活充满了随意性和偶然性。

传媒类艺考 资深顾问1对1咨询服务

已为 8万+ 艺考生定制学习方案

今天仅限10个名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