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主笔的选题里很少涉及即评单项,原因在于这是机构的考前“当头炮”实训重点。很多技法、心法需要老师们面对面的口传心授。
不过近来对接一些艺考生,我发现机构好像并没有完全解决即评这一老大难问题。
图源 | 四川传媒学院公众号
至少在抓细节方面,很多艺考生还是没有获取“柳叶刀”,都知道要抓取材料细节,新闻报道、新闻评论的差异都在细微里处。但如何具体去落地有点招架不住。
小处可做大文章。长期身处业务一线,还是有些即兴评述的路径探微。不知道机构老师怎么告诉播音生去抓细节。我就告诉他们注意爬梳新闻六要素:
5W+1H,即:谁(Who)、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为何(Why)、过程如何(How),换一种说法就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发生过程。
而且由于处女座吹毛求疵的偏好,我喜欢强调谁(Who)、何时(When)、何地(Where),而后三项何事(What)、为何(Why)、过程如何(How)大家都会去注意。
图源 | 四川传媒学院公众号
何人:张桂梅是近年考场人物素材的高频客。我在示范怎么抓取谁、何地时,这样告诉吴同学——
说到张桂梅,我想起岁寒三友里迎寒而开的蜡梅。她就犹如寒冬的那一株梅,总在丹桂飘香的九月迎来一波波女高学生。
何地:同样看到张桂梅来自丽江华坪县,我这样和他拆解地名——
云南丽江,我们年轻人热衷打卡的一座网红古城。而在热闹背后,有一位校长,十几年坚守在这里,只为了乡村女孩的教育。她就是张桂梅。
提及时代楷模孙丽美,我这样告诉他做文章:
福建霞浦,一看这个地名,让我想起早晨江畔升起的彩云。
有一个人如同彩云一般有着纤尘不染的品格,17年如一日守候在这片土地。她就是孙丽美。
提及时代楷模邱军,我这样点拨他:
说起甘肃,我想起这里诞生了国人心灵的文化绿洲《读者》杂志。
但甘肃同时也是大漠戈壁的一方土地 。
就是在这个“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地方,邱军的到来,慢慢改变了贫瘠的面貌。
何时:硬核选题,柔性展示。有一则关于红色人物的材料,有唯一的时间线“1925年入党”。
前述吴同学没有注意到。又说即使留心这一点也忘记这一年有何大事件。我这样告诉他瞻前顾后联系历史节点,看完他说主题报道评述也有“小清新”的感觉。
1921年南湖旁的一艘红船,载着最初的13名党员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扬帆远航。
四年后,项与年加入了这个新生的政党。
记住新闻六要素,抓住何时、何地、何人,你的即评就有了巧思、细节,拉近距离,可知可感。这完全只需要你对历史、地理、语文等知识进行迁移即可,是讨巧实用的方法。
正所谓文化课老师常念叨的“理在书中,题在书外”,播音生应该回归教材,学好课内文化课,做到点成线,联成面,结成网亦能泽被艺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