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指南:面对暴力坚决说不!事例整理!
女童被虐 ICU,“后妈魔咒”何时破?
黑龙江 4 岁女童疑遭继母殴打致颅内出血引发关注。4 月 29 日,据三江公安微警务微信公号通报:因于某茜多动、淘气,有时大小便不能自理,曲某某为发泄不满先后多次用拳头殴 打、用开水烫、抓住被害人头发向墙上撞等方式伤害于某茜。共同生活期间,于某龙对于某茜(化名凡凡)管教时,也曾用手、数据线、笤帚殴打于某茜。犯罪嫌疑人曲某某、于某龙因涉嫌故意伤害罪,已被警方刑事拘留
观点:
1.让孩子免于受害,“虎毒不食子”的人伦底线是靠不住的!
2.家暴不是家务事,反家庭暴力是国家、社会和每个家庭的共同责任。
3.作为知情人士要依法报案,不要守着传统思想“清官难断家务事”!
金句:
1.“地狱空荡荡,魔鬼在人间”,这个世界远比我们想象得更危险。
2.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
3.母亲决定温度,父亲决定高度,原生家庭决定了一个人的出厂参数!
事例:
1.你听说过“国际不打小孩日”吗?
每年的 4 月 30 日都是“国际不打小孩日”,也被称为“无巴掌日”,最早由美国一个反体罚民间组织发起,旨在宣传正面管教方法,倡导儿童人权。这一天,希望没有人会对小朋友们动手。“国际不打小孩日”还有一个口号:“请来试试看,至少在今天不要打小孩,或许你将会发现,今天过后的每一天,你都不需要打小孩了。”
或轻或重的体罚,被许多家长当做管教孩子的一种方法,但孩子的身体和心灵都会因此受到 严重的创伤,甚至可能在未来的生活中产生暴力倾向等恶劣影响。
2.父母对孩子家暴,撤销监护人资格
江苏南京一吸毒女活活饿死2名女儿、浙江金华一母亲将4岁儿子烧伤致死……近年来,多 起触目惊心的家暴案件接连发生,引发了全社会对监护人资格问题的强烈关注。加大对失职 监护人的司法干预力度,已成为社会共识。
反家庭暴力法明确,监护人实施家庭暴力,人民法院可依法撤销其监护人资格,另行指定监 护人。值得注意的是,反家暴法还要求,被撤销监护人资格的加害人,应继续负担相应的抚
养费用,以防出现故意“甩包袱”的现象。
3.今年是反家暴法实施四周年
《反家庭暴力法》,2016 年 3 月 1 日起施行。
家庭暴力的范畴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均属家庭暴力。
“家暴妆”引效仿,别让伤害成为消遣
近日,在某些社交平台出现了一个热门词语——“家暴妆”。一些美妆博主们“秀”出了各色各 样的“家暴妆”,并得意洋洋地以为“很美”“很可爱”。让人痛心的悲剧,却成了一些人妆容的 灵感来源,并引发了一群人的猎奇狂欢。很多网友对此行为表示不满和愤怒。
观点:
3.别把低级当幽默,别拿悲剧做消遣。
4.这样的“秀”无异于在别人伤口上撒盐,残忍又愚蠢!
3.“家暴妆”是扭曲的审美取向,是丧失底线的过度娱乐化。
4.这是一种恶作剧心理,通过调侃收获点赞,炫耀自己的化妆技术。
金句:
4.不是所有东西都可以拿来娱乐消费,不是什么玩笑都能乱开而没有后果。
5.别让无德的调侃,消解掉人们本该关注的焦点。别让本该严肃的话题,只剩下一地鸡毛 的狂欢。
3.不论什么秀,请守住那份底线! 事例:
2. “家暴妆”最初是为了呼吁保护女性必须强调的一点是,最初并没有“家暴妆”的说法,而是欧美国家的艺术家、明星们,为了反对家暴、保护女性而进行的一项行为艺术。包括艾玛·沃 特森,金·卡戴珊,安吉丽娜·朱莉……她们化妆成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以此呼吁更多的人关 注家暴问题。
这本来是一件好事,然而传到国内,尤其是到了一些网络上的美妆博主那里,就变了味。
2.真实的家暴案例
美妆博主曾宇芽在半年多的时间里,被男友用脚踹,扇耳光,辱骂……每一次家暴,都几乎让她丢了半条命。在一段被监控拍下的家暴视频里,逃进电梯里的宇芽被男友拽着腿拖走, 隔着屏幕都感受到那份无边的绝望。
2019 年,河南的刘女士因家庭矛盾与丈夫起了争执,她的丈夫窦某将她从门口拖进房间
内,然后将她反锁在房间里殴打,刘女士为了逃生,从 2 楼跳了下去,导致全身多处骨折, 双下肢截瘫。刘女士说:“我不是自杀,我是逃生!”
3.每 7.4 秒就有一位女性遭受殴打
有一份数据表明,在我国,每 7.4 秒就有一位女性遭受殴打,但平均遭受 35 次家暴后才会
报警,也就是说,每 5 位寻求家暴服务的女性中,就有 1 位遭受了十年以上的家暴。
看看这些家暴中血淋淋的例子,想想那些被家暴女性遭遇的痛苦,明明是那么痛苦、难受的 一件事,明明是不堪回首的噩梦,但变成了一种消遣和玩笑,这让人怎么去觉得美?怎么可 能笑得出来呢?我们怎么可以把自己的欢声笑语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呢?
“骂人软件”再智能,暴力永远是暴力
在对撕、互怼成网络习气的时下,“口吐芬芳”已是很多人的常规武器。有些“好战者”信奉的 就是:与人怼,其乐无穷。
可许多人可能想不到,跟他们对骂的未必是人,而是软件或应用。
改用互联网上的那句经典句式,“你永远不知道网络对面跟你对骂的,是一个人还是一个app
观点:
1.以脏话回应脏话,它本质仍然是“以暴易暴”。
2.拒绝骂人软件就是拒斥反智和情绪化表达。
3.骂人软件的存在,只会进一步破坏网络生态,拉低更多人的道德底线。
金句:
1.说到网络暴力时,“雪花论”常被提及。而当骂人软件上阵,那就不是“雪花”了,是“雪团”。
2.将技术用在帮人骂人上,不如用在帮人以理服人上。
3.技术和商业是清朗还是浊化网络环境,是引导还是误导网民,关键在于监管和引导。
事例:
1.软件生成的不折不扣的脏话
为了躲避网友举报,这类骂人软件多半“狡兔三窟”,既有网页版,也有小程序和 App,时常
转移阵地,还有备用域名随时“续命”。
这些软件所生成的骂人话,无外乎“你是数字界和字母界的二把手”“你到底是什么杂交品种, 脑仁儿竟然还没瓜子大”之类,看起来不带一个脏字,实际上都是不折不扣的脏话。
某种程度上,有些骂人 App 带来了一个新物种,那就是——“AI 喷子”。
2.早在 2005 年就有骂人软件
早在 2005 年,《广州日报》就曾报道,有人在社交平台聊天中无端挨骂,对方的骂人话不但句句恶毒,直指祖宗十八代,而且如排山倒海一般不带喘气的,被骂的人连回个嘴的机会都 没有。后来一查才发现,原来这个打字奇快而且骂术惊人的骂人者,其实是骂人软件的自动操作。
3.骂人软件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
更令人担心的是,骂人软件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容小觑,有可能成为一些青少年的固定表达模式,不但用于平时,甚至还用于作文。把祖安文化当亚文化而非言语暴力,已经是跑偏了, 若骂人软件再加持,他们会不会骂咧得更起劲?
4.还不如开发个逻辑软件
与其用骂人软件把自己拉进骂战泥潭,还不如开发“逻辑软件”。许多人宁做喷子也不好好讲道理,很大程度上就是逻辑缺失所导致。引入“逻辑软件”,在对话中借助软件的作用,挑出对方的逻辑谬误,让“你行你上”之类的谬论无所遁形,驳倒了对方,还能给自己补补逻辑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