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电商预售模式,你接受吗?

2022-06-18

618都要到了,‘双11’买的东西还没发货。

图片

“‘618’都要到了,‘双11’买的东西还没发货。”“以前电商都是以‘快’为噱头,怎么现在开始‘比慢’了?”……
随着预售制成为电商“新玩法”,商家拖延发货、单方面撤单、设置“霸王条款”等乱象层出不穷,令消费者质疑预售正在沦为侵权“预谋”。
预售模式之所以出现,源于商家希望提前测试市场反应,按需向工厂下单,避免盲目备货和压仓,降低经营风险和仓储成本。
对消费者而言,预售价通常比现货价优惠,能获得一定折扣。这本可达成“双赢”。
图片
预售是指产品尚未正式进入市场前的销售行为。比如季节性较强的服装行业,预售模式非常常见。
一般来说,生产厂家可以根据预售情况,预测某款服装的大致销量,进而制定生产计划。
预售火热的,可以增加原料备货;市场反响一般的,则缩小生产规模。对“保鲜期”较短的行业,预售模式可以发挥很好的风险管理作用。
商家可以科学安排产量,降低库存压力;消费者有了更多可挑选的款式,甚至订单量达到一定程度,还可以享受加减码、改装饰等定制服务。
图片
然而,一些商家忽视消费者感受,把预售模式当作降低自身风险的工具。
比如,一些“网红店铺”退货量较大,商家就将预售期设置成45天,并且称“按订单先后顺序发货”,把前一批消费者的退货当做补单,卖给等待时间较久的下一批消费者。
还有的商家看到预售情况不乐观,索性取消生产计划,等到临近发货期限,才告知消费者若不愿继续等待就直接退款。
这样的做法偏离了预售的本意,可能的“双赢”就会变成“双输”。
也要看到,今年春夏服装业“超长预售”情况较多,有一些特殊原因。
受疫情影响,部分服装商家生产链、物流链受到影响,出现有订单无人加工、有现货无法寄出等问题。因为不确定发货时间,商家往往会把预售期定得较长。
包括消费者在内的各方,对因疫情等客观原因导致的“超长预售”,要多一些包容理解。
不过,过长的预售期确实影响了消费者的体验,有些商家甚至中途修改预售时间,需要予以纠正。
预售制沦为商家的保护盾,风险却转嫁给消费者。说到底,今年大火的预售,与前几年被曝光的“优惠算法堪比奥数”没什么本质差别,都是电商玩的套路。
长远来看,不规范的预售模式等乱象会影响整个电商行业的公信力,侵犯消费者权益。
遗憾的是,一些电商消费追求速度,尤其每逢“双11”等购物季,商家想在一个月里赚够一年的钱,不惜透支消费者的信赖。
图片
那么消费者的权益谁来维护?虽说套路年年有,但随着新零售对人、货、场的重构,各种新消费渠道越来越畅通,以及电商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等相关法律法规也在消费各环节不断强化落实,这种新瓶装旧酒的套路将越来越没有出路。明智之选是练好内功、加强自律,与不良商家、平台“割袍断义”。  
若从整个电商大促的发展阶段来看,此次618的表现也不容乐观。
从市场大环境方面看,去年双十一,各大平台不再公布成交数据,大促增长见顶成为行业共识。
而从消费者的角度上看,一方面,双11、618令电商平台激战多年,没有更出圈的玩法,群众的新鲜感褪去,越买越疲;另一方面平台“大促”也越来越变味。
图片
从最开始变相升价再降价的发券套路,到如今花里胡哨折扣玩法,以及越来越长的预售期,都不断在消耗消费者的信任和耐心。
相信在前几年的双十一,不少消费者都有过“刚付尾款,隔几个小时就收到包裹”的美好经历。原本,预售期的出现是为了商家提前备货,提升配送效率,以达到便民的目的。
而如今,变成了商家转移风险的工具。30天、45天的预售,本质上是把商家本应承担的库存压力转移到了消费者的身上,商家有了周转资金,没有库存压力,但消费者体验更加糟心。
比如,买的春装等到了夏季,配套的上衣和裤子时隔一个月才到,可能最后还发现,货不对版,质量低劣,难退货等售后问题。
现今,也不只有“大促”才能获取满意低价。
虽然双十一和618等大促节点已深入人心,但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天天都是双十一。以前只有双十一才便宜,现在天天都便宜。
除了双11,618,还有38妇女节、51劳动节、母亲节,这些节日都变成了商家的促销日。况且,平台也不止一个,价格不行,就换个平台或者换个直播间,总会找到合适的优惠价格。
大促对于用户的意义似乎不再那么特殊,除了要求价格上足够实在以外,提供更有诚意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或许是更多消费者想要的。
你们618都买了啥?

传媒类艺考 资深顾问1对1咨询服务

已为 8万+ 艺考生定制学习方案

今天仅限10个名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