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之子》、《地心引力》阿方索·卡隆每次出手,他制作的电影都会让全世界的制作人为之关注。
阔别三年,阿方索·卡隆与奈飞合作,带来了新作《罗马》,这次他没有与老搭档艾曼努尔·卢贝兹基合作,而是自己一手包揽了导演、编剧、摄影指导,回到老家拍摄了属于的自己的故事。
奥斯卡颁奖季大热之作《罗马》,由《地心引力》《人类之子》导演阿方索·卡隆执导,题材出自导演的童年经历,睽违多年重返家乡墨西哥拍摄。剧情描述佣人Cleo的故事,自底层女性的视角,看中产家庭里的柔情与冲突,也反应墨国1970年代种族、阶级等社会问题。
继《地心引力》使用65 mm胶片拍摄后,《罗马》在导演御用摄影师艾曼努尔·卢贝兹基缺席的状态下,由阿方索·卡隆身兼摄影指导,并采用数字黑白影像,拍摄宛如旧照片般的复古感,以清晰画面质地,历历在目地重现,导演记忆里美丽而真朴的浮光掠影。
献给家中佣人与故乡的情书——《罗马》剧本编写与场景设计
“这部片的制作是一个非常亲密的过程,我的作品不曾流露这么成熟的情感。”
——阿方索·卡隆
《罗马》主角Cleo的故事,出于 导演阿方索·卡隆自幼家中佣人 Liboria Rodríguez的经历。他极度喜爱这位儿时的玩伴与照护者:”她就像许多佣人一般,承担了应由父母担任的角色。”经过与Rodríguez的对谈,阿方索·卡隆借由本片,诠释她原住民出身、底层劳动人民的观点,深刻地叙述她工作、恋爱,而至怀孕面临情感关系破裂的过程。
故事也借主角Cleo之眼,窥见1970年代墨西哥的时代脉动,涵盖种族、阶级与政治动乱的议题。阿方索·卡隆表示欲描绘如此广大的面向,出于他身为中产家庭的”内疚”,也是他酝酿十年才拍摄电影的原因。”我必须再年长一点,对我的家乡生活,才能有更多不同的见解......今天我通过对这些事物的理解,去描绘那些回忆。”
一砖一瓦,重建阿方索·卡隆的童年居所
阿方索·卡隆与艺术指导EugenioCaballero,返回他过往居住的”罗马”街区,找到一栋将拆迁的房屋,改建为片中主人翁家中的场景。他们重新设计家具,翻修屋顶砖瓦、地板磁砖,阿方索·卡隆说:”我们以70%的复原程度,还原我童年时代的每一寸。”
剧组也重新规划房屋格局,增加可移动的内墙及天花板,方便摄影机在窄小的屋内拍摄;另外,由于屋外的景致,随时代变迁也早已现代化,剧组便搭建长达两个街区、高达四公尺的街道布景,再运用后期特效补足细节。阿方索·卡隆说:”像墨西哥城变化如此有活力的城市,你会看到太多不是该时期的元素,因此我们必须删减、并添增某些事物。”
数字拍摄的黑白电影——讲究色彩呈现完美细节
“我希望它看起来像老电影,但不是怀旧的。”
——阿方索·卡隆
导演 阿方索·卡隆提及,《罗马》的故事与视觉构想,有90%出自他与佣人 Liboria Rodríguez的回忆,以及过往家中的旧照片。因此,他在前制期即确立,要以黑白影像呈现电影:”就像是照片一样,那些事物是不可动摇的。”这次他决意使用数字摄影机ARRI 65,采用数字拍摄,清晰表现记忆里的细节。
“数字摄影机拥有惊人的动态范围、高分辨率,能让画面背景产生层次感,更接近我们肉眼所见。”阿方索·卡隆也提到,以数字摄影表现黑白影像,尤其需注意色彩搭配,常需通过强烈的对比,才能彰显画面层次,比如:主角一家的地板原铺设黄色磁砖,但因颜色过于鲜亮,因此重新砌成较昏暗的绿色。
除场景设计外,阿方索·卡隆也讲究服装的细节。拍摄时,演员Marina de Tavira的某件印花衬衫,原被服装设计师Anna Terrazas称为”完美”,但阿方索·卡隆仍认为,有部分区块颜色过白,令剧组最终以手工方式染色。阿方索·卡隆也提到,色彩能改变现场氛围,不论是阴沉忧郁或明亮振奋,都能帮助演员投入演出:”所以我想为演员们,选用最精淮的颜色。”
悠长而宽广的镜头语言——阿方索·卡隆的运镜与构图原则
“我倾向不带任何立场,保持距离观察那些影像发生的瞬间。”
—— 阿方索·卡隆
本片原定由《地心引力》、《鸟人》摄影师艾曼努尔·卢贝兹基担任摄影指导,但卢贝兹基因档期问题而退出剧组,所以导演阿方索·卡隆决定自己做摄影指导,最初,他虽有些担忧自身能力,但随后发现这对创作本片有不少好处。
“当我被过去童年的一切包围时,这显得格外重要。”他在访问时说:”我被迫在现场,做出场面调度、调整各种细节。”他认为,同时兼任导演与摄影工作,让他更能精淮在空间中,捕捉记忆里的氛围。
广角镜头客观呈现回忆
阿方索·卡隆说:”记忆可以是主观的,但它也能以客观呈现。”多数电影常以手持晃动、或特写镜头较主观的摄影手法,表现人的片刻回忆。但阿方索·卡隆多选择以广角镜头,囊括人物动作,以及场景里的各处细节,让观众沉浸于完整景致中,彷彿在观赏旧照片一般。
这次阿方索·卡隆多以长镜头拍摄,减少过往标志性的推轨镜头,以缓慢的水平横摇(Pan)运镜,营造出自然且沉静的诗意。阿方索·卡隆说:”就像是把观众,即时运送到记忆发生的那一刻,为了实现这一点,我必须与画面保持距离,仅仅以『观察』的角度,捕捉那些时分。”
演员从未看过完整剧本——口述导戏追求最自然的演出
“我不希望演员有先入为主的观点或答案,这是让每个人去追寻角色的过程。”
——阿方索·卡隆
阿方索·卡隆从未给剧组人员观看完整剧本,包含剧中所有主要演员。筹备期间,他会先和每位演员讨论角色的特征、经历;实际拍摄时,则仅以口述交代该场戏的大概内容,让演员自己发挥,剧组也完全照故事顺序拍摄,让演员更能投入人物的心境。
阿方索·卡隆也会给予演员”不对等”的信息,让表演更具火花。例如:主角Cleo告知女主人她怀孕时,饰女主人的演员Marina de Tavira并未事先被告知此信息,因而能捕捉她最真实的反映。阿方索·卡隆说:”当你开始拍摄这些引发混乱的演出时,就宛如捕捉真实的生活一般。”
剧中最高潮的海滩戏,主角Cleo入海拯救小孩的场景时,实际上演员Yalitza Aparicio并不会游泳。但她表示,导演让演员全然投入电影的执导手法,迫使她”成为”Cleo:”直到拍摄最后,我作为那个角色,把剧中小孩视为自己的,就像母亲会为孩子做任何事,去挽救他们的性命。”
真的不只是怀旧——后期特效与调色技术处理
“这是一部用今日的观点、通过棱镜观看过去的电影。”
——阿方索·卡隆
片中开场,主角Cleo清洗家中庭院的长镜头,由MPC视效团队移动调整水的流向,水面映照划破天空的飞机,也应导演阿方索·卡隆特别要求而加入。他表示开场画面,与结尾拍摄飞机的镜头相呼应,宛如飞机不思议地从水中飞上天际,如同主角Cleo在片中的际遇转折。他说:”当你懂得与生活和谐共存时,这种不可能性就有可能发生。”
全片拍摄时原为彩色,到后期DI阶段才与知名的Technicolor公司,使用Autodesk Lustre及Flame等调色、合成软件,将颜色转换为黑白。后期团队近乎分离画面的每个物件,按导演要求,细部调整颜色的深浅、明暗。调色师Steve Scott表示:”导演阿方索·卡隆希望打破黑白影像的框架,惊人地操控每个细节。”
“电影,就是当下的经验与过去的回忆,冲突、拉扯而生的。”
—— 阿方索·卡隆
阿方索·卡隆以生动且唯美的黑白影像,借悠长且诗意的镜头,描绘他对童年、家庭与故乡的爱。他半开玩笑地说,拍摄《罗马》重现过多自己的经历,已和真实的回忆混淆。但他认为,电影也是记忆的一种方式:”那些空间感、那些试图驻足成为记忆的事物,都会像我曾有的时光那样纯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