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看待,全面叫停偶像养成类综艺?作为2022年文娱圈头号大事,在接下来的校考当中,很有可能被当做评述题目,湃老师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大家可以在考场上直接使用~
偶像养成类综艺
养成类综艺的定义:
一些十几岁的少男少女,通过练习生模式习得才艺,再通过“养成类”选秀节目出道。在这个过程中,制作方和艺人经济公司会想方设法吸引粉丝为偶像打投、应援,不断增强粉丝与偶像之间的粘性,以达到获取利益的目的。粉丝则通过与偶像共同成长,一路支持并见证偶像由素人到明星身份转变,满足了自己的一种类似“养娃”的养成心理。
中国养成类综艺的时间线
“偶像养成”这一选秀模式最初常见于日韩。在韩国的偶像往往通过练习生的制度,使其以团队的形式出道。我国养成类节目的发展最早可追溯到2005年湖南卫视播出的《超级女声》《快乐男声》。随着它们的爆火,全国各大卫视又不断推出了选秀类节目,如东方卫视的《加油!好男儿》、中央卫视的《梦想中国》等节目。而后偶像养成类节目又走向了沉寂。
2018年,爱奇艺推出了《偶像练习生》,张艺兴担任”全民制作人代表“,李荣浩担任音乐导师,王嘉尔和欧阳靖担任Rap导师。节目上线一小时后,播放量便突破了1亿人次。同年4月,《创造101》在腾讯视频独家播出,节目播放总量甚至超过了《偶像练习生》,其总决赛当晚的话题热度还超过了世界杯。两个现象级的综艺标志着偶像养成类节目的爆火。
2021年2月,养成类综艺《青春有你3》在爱奇艺上播出。
播出期间,网络上陆续反应《青春有你第三季》的粉丝为了打投,将牛奶一桶桶倒入河沟等等问题,这造成了一系列不良影响,与我国核心价值观严重不符;5月4日,北京市广播电视局约谈了爱奇艺相关负责人并责令暂停节目录制,《青春有你3》被叫停。2021年9月2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从严整治艺人违法失德、“饭圈”乱象等问题的通知:坚决反对唯流量论,广播电视机构和网络视听平台不得播出偶像养成类节目,不得播出明星子女参加的综艺娱乐及真人秀节目。偶像养成类节目走向低谷。
如何看待国家全面叫停偶像类综艺?
角度一:易催生年轻人错误的成长观念
国内偶像养成节目,往往打着追求梦想、多远都可以到达的口号,传达一种只要勇敢、努力就能光芒万丈的节目理念,这些正能量的价值观输出能在一定程度上让观众燃起斗志、努力追梦,但国内偶像养成节目的内容往往又与这种价值观相悖。偶像养成节目的周期一般在三个月左右,选手从参加选秀到成为偶像,只需要三个月的时间。许多参赛选手只在其经纪公司培养了几个月就来参加节目,他们的唱跳实力和对舞台的掌控能力还远远不够。偶像养成似乎带有一种“一夜成名”和“短期速成”的性质。仅靠粉丝投票、人气、颜值外貌来决定出道与否,这明显与节目传达出的“努力追梦”理念不符。而“一夜成名”“短期速成”“颜值更重要”的错误观念在不断传播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极易催生年轻人错误的成长观念。
角度二:受众思想固化,审美趋向单一
偶像养成节目的批量化生产,使节目本身和节目所培养的偶像都带有同质化的特征。此类节目大量出现,消解了观众作为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性,观众只能被动地接受标准化文化产品的影响和熏陶,长期下去,观众的思想将会被禁锢,审美也会趋向单一。偶像养成节目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产物,在资本的驱使下,该类节目难免被大量复制。在电视节目制作者急于追逐商业利益的过程中,节目的文化价值和思想内涵往往被忽视,这就出现了节目的“量”大于“质”的现象。看多了缺乏深度的节目,观众也难免丧失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
角度三:节目组与相关平台和企业,不能为了利益而忘记自身的社会责任。
相关制作组和相关平台与企业为了利益最大化,设置了为心仪偶像的主力环节:粉丝购买赞助商奶制品后,扫描瓶盖内的二维码才能为偶像助力。买得越多助力越多,喝不完又转卖不了,直接倒掉便成了最快捷"的处理方式。节目组和赞助商却获得了高热度和巨大收益。对此,我们不禁想问∶策划这种打投方式之初,有没有考虑到可能造成大量浪费的风险?有没有想过本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在这个前有劳动节后过青年节的假期,这样的节目、这种营销方式又将给青年人造成怎样的不良影响和引导?归根结底,"大量牛奶被倒的背后,是以浪费和挥霍为代价的吸睛牟利,是对劳动的不尊重、对法律的亵渎和蔑视,其最终结果是误导、侵蚀了青年人的追求和三观,不只是把牛奶倒沟里,而是把青年人带沟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不再只是柔性倡议,而是被纳入法律条文的刚性要求,违规者将受到法律的惩罚。坚决抵制浪费之风!粉丝多些理性克制,避免跟风盲从;节目组、相关平台和企业更要主动作为,时刻记得并肩负起自身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新华社社评《别把青年人带沟里!》《消费主义视域下我国综艺市场研究——以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为例》《文化工业视角下国内偶像养成节目的批判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