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海底“护林”

2022-09-02

摄影

走向深蓝海洋,是我国新时代发展极其重要的使命。珊瑚礁素有“海底热带雨林”之称,它是许多海洋生物的“家”。自然气候变化、人类活动扩张等,使珊瑚礁等海洋生态遭到破坏。


而海洋环保,是海南这个海洋大省的重要命题。我身为一名海南人,从事新闻行业以来,就持续关注着海洋方面的题材。多年来,我不仅多次潜入海底拍摄水下题材,还曾撰写《浅谈水下摄影》等论文,探讨水下拍摄技巧与关注海洋题材的必要性。


为了保护海洋生态,近年来,海南省稳步推动海洋牧场建设,取得一定成效。特别是得益于积极鼓励企业投资建设海洋牧场、不断完善海洋牧场相关管理办法等,对改善优化海洋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海南通过探索海洋牧场的建设,有效促进了海南分界洲岛等区域的海洋保护与海洋旅游开发等多方面的同步发展。诸如此类的新闻信息,成为张杰和我常年关注的焦点。做足案头工作,我们需要找准一个新闻典型案例,将这个题材用影像呈现出来。


据不完全统计,在海南以专职或兼职方式,从事着海底珊瑚保护及修复工作的“海底护林员”约有300名,这个队伍在日益扩大中。在海南分界洲岛,有150多名身兼“海底护林员”职责的潜水教练,多年来,他们常态化地潜到海底的珊瑚礁保育区,通过清理海底垃圾、清除珊瑚天敌、移植珊瑚断枝等方式使该海域海底环境获得极大改善。从2019年海南南海热带海洋研究所发起了“百万珊瑚培育”计划,将通过珊瑚育苗技术,在海南沿海海底种下百万株珊瑚,涵养一个更加缤纷的海底珊瑚“花园”。据该所所长陈宏介绍:“就像在海里‘植树造林’一样,珊瑚礁虽然生长缓慢,但我们在海底种下指甲盖般大小的珊瑚苗,或许有可能长成面积超过几个足球场的珊瑚礁。”


我们凭借职业敏感做出新闻题材判断,决定选择分界洲岛群体为例,进行相关题材的摄影报道。近几年中,我们持续关注这群“海底护林员”,每次潜入海底都带着沉重的专业潜水拍摄设备,多方位记录了他们在海底进行珊瑚礁保护的工作,让这个长年“隐藏”在海底从事生态保护的群体的感人事迹“浮”出水面。


在拍摄过程中,我们两人利用专业的摄影设备,通过海底、水上及空中进行“海陆空”全方位拍摄,将该题材进行专业化呈现。海洋题材的采访拍摄,困难重重,岸上的简单拍摄动作,潜入海底,就会因为各种变幻莫测的因素,变得异常不易……在数次潜入海底,进行艰难的拍摄过程中,好几次因为长时间泡在海底,过于疲惫,上岸后几乎虚脱、呕吐……


越艰难的付出,往往越能获得更好的回报。这组作品加深了读者对海南省海洋环保的了解,提高了大家的海洋保护意识。


图片

5月28日,三亚市崖州区梅联村海域,海南南海热带海洋研究所所长陈宏和同事乘着小船向大海深处驶去,他们去东锣岛做珊瑚礁调查。


图片

“海底护林员”对保育区里的一些珊瑚天敌进行清理,并将一些珊瑚枝移植到铁架上,让其更好地生长。


图片

“海底护林员”们带着工具潜下海底,对珊瑚保育区进行巡查工作。


图片

为了让珊瑚更好地生长,“海底护林员”在海底投放铁架等珊瑚礁附着基。


图片

“海底护林员”董少平正在用工具打捞出珊瑚天敌魔鬼海星,它经常会对珊瑚的生长造成破坏。


图片

随着水流飘过来的各种破网、渔线等杂物缠绕在珊瑚上,“海底护林员”发现后要小心翼翼地将其清理掉。


图片

分界洲岛附近蔚蓝而平静的海面下,阳光透过清澈的海水,直射海底,珊瑚礁附着基的周围,一片经过保护与修复得以生长的美丽珊瑚。


图片

由于出海没有专门码头,陈宏和同伴通过泡沫船,手拉绳索登上木船。


图片

在陵水县珊瑚礁保育区,“海底护林员”们会根据天气及海水情况,常态化地潜到海底那些持续建设中的珊瑚礁保育区,及时清理海底垃圾、清除珊瑚天敌、移植珊瑚断枝等。


文章刊发于《中国摄影报》·2022年·第67期·5版


摄影张杰 张茂

文:张茂

传媒类艺考 资深顾问1对1咨询服务

已为 8万+ 艺考生定制学习方案

今天仅限10个名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