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这部电影,把师道传承讲明白了

2022-09-06

电影《无负今日》


电影《无负今日》的片尾,梁启超、黎锦熙、鲁迅、王梓坤、启功、莫言、余华等近现代教师的代表,用手语表达了「无负今日」四字。


他们脸上属于教师的平凡微笑,与片中120年来,「师道」的几代传承,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但由人物和故事汇聚的强烈情绪,只是《无负今日》的冰山一角。


这部由莫言、余华担任总监制,梁振华担任总编剧、总制片人、艺术总监,赵小溪、赵小鸥执导,胡雅婷编剧,王劲松、乔振宇、刘芸、高伟光、曹磊、尹昉、孙茜等人主演的作品,以百年来师范教育发展历程中的关键节点为主线,既是对教育史的回顾、对所有教师的献礼,更是一部「师道」传承的史诗。


影片即将在9月10日教师节上线完首映后,第一时间就想从1984年教师节的起源聊起,并以此展开一幅百年教育的华美篇章。


图片

《无负今日》海报


01


教师节为尊师,更为重教



1984年,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王梓坤(王劲松饰),给即将毕业的学生们讲完了最后一节课。但课程内容结束后,他没有下台,而是讲起了自己的一段往事。


四十多年前,他因为家庭条件有限,即将失学。但就在命运即将「摧毁」他时,恩师黄少诚(高伟光饰)突然出现,并伸出援手,这才让他有了学习的可能,并因此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说到这儿,他拿出一摞信件感慨道,多年以来,他和黄少诚一直有书信往来。可就在今天,黄先生与世长辞……


王校长眼含热泪,情绪也越来越激动,他动情地对台下即将成为教师的学生们说:“老师,是用生命点亮另一个生命的人。”


说罢,他深鞠一躬,用言传身教,完成了一次「师道」的传承。


图片

《无负今日》海报


演讲结束,王梓坤一边平复情绪,一边找来钟敬文、启功、陶大镛、朱智贤、黄济、赵擎寰等大师,商议为教师这个职业定一个节日。


王梓坤提出建议后,大师们反倒沉默了。


倒不是他们不想为教师发声,而是中华文化中,谦逊是恒久的美德,尤其是这批真正为中华民族,为教育事业付出终生、不计回报的老人,其实并不想用节日,彪炳自己的贡献


但王梓坤并非好名之人,他之所以有此提议,是希望教师节不仅为「尊师」,更为「重教」。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只有重视教育,才有更大的发展可能


这是他去世的恩师,以及几十年从事教育的经验,告诉他的道理。


说到这儿,一直沉默的钟敬文老先生开了口,他对「重教」二字感同身受,希望教师节,能成为中华民族传承教师精神、重视全民教育的「图腾」。在场众人了解了二人的目的后,也有类似的共鸣,于是当即决定共同联名,提议设立单独的教师节。


次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这一议案,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至此,中国的师道,有了持续传承下去的根基和土壤。


图片

《无负今日》海报


通过这段直戳人心的剧情,《无负今日》将教师节从无到有的过程和原因娓娓道来。


而《师说》篇最精妙之处,就在于找到了剧情片的张力,与纪录片还原史实的平衡。


总编剧梁振华以王梓坤幼年险些休学起笔,强调恩师黄少诚对他人生的改变。映照到王梓坤成为校长后,对尊师重教的深刻理解和传承。


有这样的故事做铺垫,他建议成立教师节,过渡合理,情感也更真挚。


同时,王劲松个人的表演也为这段历史添了彩,尤其是较长的演讲戏中,将人物从一开始的沉寂,到提到恩师的感慨,再到阐述师道的激动,最后向学生们鞠躬的坦然和希望,整个情绪递进精准又到位。


所以,演绎+纪实的创作方法,让《师说》有情感、有温度,更有权威性。这一内容的创新,也体现在了整部作品中。


02


是传承,更是发扬



其实,《师说》不仅可以独立成篇,还在《无负今日》中起到了故事和形式上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承上,是发生在1925年的《大学》篇


在那个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节点,梁启超、黎锦熙、鲁迅等人,不仅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还承担起了传递中华文明火种的重任


北师大女校的课堂上,有人向黎锦熙(乔振宇饰)发问:什么才是鲁迅先生(曹磊饰)所说的希望?


黎锦熙和后来走进教室的鲁迅,大可以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给这位学生答案。但他们不仅阐述了自己对希望的理解,还让她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自己的生活感悟中出发,参悟出个人对希望独特的含义。


图片

《无负今日》海报


同时,在那个时代,希望不只是专属于青年学生的特权,更是所有民众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


而知识作为打开民智的关键,也是他们毕生努力敲开的「窗户」。


为了让越来越多人了解历史、了解当下,拥有改变未来的底气与独立思考的能力,二人致力于推广白话的流行。


黎锦熙建议编纂《国语辞典》,填补了群众阅读白话文学作品遇到难解之词无书可查的空白,鲁迅更是弃医从文,终身投入到国人文化和思想的启蒙事业中。


两位近代师道的奠基者,不仅是几代学生的老师,更是全体中国人的老师,他们为所有同胞灌输的希望,也为1984年《师说》中的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片

《无负今日》海报


启下,是发生在2022年的《青春》篇。


当下,随着祖国富强、教育普及,教师们一边播撒希望,一边感受时代,继续传承和发扬「师道」精神。


而莫言、余华两位作家,就像近120年「师道」传承在当下的真实写照,接受恩师教诲,获得文化「自觉」后,又扩散出更平凡、普世,却更蓬勃的能量。


他们一同为中华人民的不屈意志摇旗呐喊。也让中华文明,又闪耀出几颗照亮国人的繁星。


图片

《无负今日》海报


所以通过三个篇章,《无负今日》表达地不只是单纯的「传承」,更是以此为桥梁,串联起教育在希望、传承、回溯中循环往复,又不断向前的过程。


配合创作者前半段偏剧情,后半段偏纪录的创新创作方法,刚好组成了一幅贯穿古今的「师道」传承史诗。


同时,以「师道」为线索,何尝不是永不熄灭的民族之魂,最生动的侧写。


03


爱惜年华,无负今日



最后,让我们回到1925年那个风云激荡的下午。


梁启超先生站在讲台上振臂高呼,台下不止有学生,还有不同职业,但都渴求知识和进步的普通民众。


看着芸芸众生们热切的眼睛,他喊出了“知之行之,无负今日”的最强音,不仅在当时获得了百姓们的认同,还为后续的思想萌发,埋下了一颗种子。


因此,以这句为题的《无负今日》,除了介绍百余年波澜壮阔的教育史、献礼人民教师外,还有振奋当下,继续传承先贤精神和智慧的作用。


这份情怀和表达,对得起梁老当年的呐喊。而这句呐喊,也将继续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希望、传承、回溯中,迈向更大的辉煌。



- END -





传媒类艺考 资深顾问1对1咨询服务

已为 8万+ 艺考生定制学习方案

今天仅限10个名额